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演化的制度分析
|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6页 |
| 1. 导论 | 第16-28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 ·论前提 | 第22-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基本命题 | 第24-25页 |
|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 ·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6-28页 |
| ·创新点 | 第26-27页 |
| ·不足之处 | 第27-28页 |
| 2. 文献评述与分析框架 | 第28-49页 |
| ·关于医药合业制度的研究 | 第28-30页 |
| ·医药合业制度的起源与历史 | 第28-29页 |
| ·医药合业制度的绩效 | 第29-30页 |
| ·关于医药分业制度的研究 | 第30-40页 |
| ·医药分业的历史 | 第30-31页 |
| ·国外及台湾地区医药分业现状 | 第31-34页 |
| ·国内关于实行医药分业制度的争论 | 第34-38页 |
| ·我国医药分业的模式与绩效 | 第38-40页 |
| ·关于医药合业到医药分业制度演化的研究 | 第40-43页 |
| ·医药合业向医药分业制度演化的历程 | 第40-42页 |
| ·医药合业向医药分业制度演化的路径 | 第42-43页 |
| ·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制度演化研究分析框架 | 第43-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3. 我国医药合业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49-66页 |
|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医药合业制度 | 第49-53页 |
|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医药合业制度 | 第53-58页 |
| ·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下的我国医药合业制度 | 第58-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4. 改革以来医药合业制度对利益主体的影响分析 | 第66-82页 |
| ·医药卫生领域多元利益主体生成 | 第66-67页 |
| ·医药合业制度对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67-81页 |
| ·患者:用药便利性、合理性与可及性 | 第67-70页 |
| ·医疗机构:服务供给与行为扭曲 | 第70-72页 |
| ·制药产业:收益水平、技术创新与竞争力 | 第72-77页 |
| ·政府:财政负担与公信力 | 第77-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5. 我国医药合业向分业演化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分析 | 第82-98页 |
| ·我国医药合业制度下的利益集团 | 第82-86页 |
| ·医药卫生领域利益集团的产生 | 第82页 |
| ·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征 | 第82-86页 |
| ·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政策偏好 | 第86-90页 |
| ·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86-88页 |
| ·利益集团的政策偏好 | 第88-90页 |
| ·利益集团互动分析 | 第90-97页 |
| ·制度需求方集团之间的竞争 | 第91-95页 |
| ·政府对利益集团影响的反应 | 第95-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6. 我国现有医药分业模式分析 | 第98-126页 |
| ·我国典型的医药分业模式及效果 | 第98-111页 |
| ·"收支两条线"之深圳实践及实施效果 | 第98-100页 |
| ·"药房托管"之南京模式及实施效果 | 第100-105页 |
| ·"药房协管"之常熟模式及实施效果 | 第105-108页 |
| ·"药房剥离"之北湖模式及实施效果 | 第108-111页 |
| ·不同医药分业模式的特性与共性 | 第111-115页 |
| ·特性:医药分业程度不同 | 第112页 |
| ·共性:没有摆脱对"以药养医"的依赖 | 第112-115页 |
| ·医药分业不彻底的原因分析 | 第115-124页 |
| ·利益集团内在特征失衡 | 第115-118页 |
| ·制度缺失与利益集团失衡 | 第118-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 7. 我国医药分业的理想模式及政府作用 | 第126-140页 |
| ·我国医药分业的理想模式 | 第126-127页 |
| ·医药分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7-130页 |
| ·政府在医药分业制度演化中的作用 | 第130-139页 |
| ·完善医药分业相关配套制度 | 第130-134页 |
| ·创建各利益集团有序博弈的条件 | 第134-1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 后记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