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19页 |
·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内容框架与创新点 | 第19-22页 |
·内容框架 | 第19-21页 |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 第22-34页 |
·高新技术产业界定 | 第22页 |
·自主创新的管理界面 | 第22-26页 |
·R&D 部门与市场营销界面 | 第22-23页 |
·R&D 与生产部门界面 | 第23-25页 |
·R&D 部门与R& D、开发设计的界面 | 第25页 |
·高新技术产业与政府机构的界面 | 第25-26页 |
·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 | 第26-28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26-27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27-28页 |
·要素禀赋与经济增长模型 | 第28-33页 |
·要素禀赋的内涵 | 第28页 |
·要素禀赋的作用机制 | 第28-32页 |
·经济增长模型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4-43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34-38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 | 第34-35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 第35-36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 | 第36-38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特点 | 第38-40页 |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 第38页 |
·重大高新技术项目不断增加 | 第38-39页 |
·政府支持力度持续上升 | 第39-40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自主创新活动界面运转有待于加强 | 第40-41页 |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亟待更加完善 | 第41页 |
·低 R&D 活动制约着自主创新的深化 | 第41页 |
·自主创新活动之间关联效应不明显 | 第41-42页 |
·缺乏自主创新的战略眼光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横向评价 | 第43-50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43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基于因子分析的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能力评价 | 第44-48页 |
·镇江与江苏其他城市的实证分析 | 第44-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基于聚类分析的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 第48-49页 |
·镇江及其他城市的实证分析 | 第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纵向评价 | 第50-57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变化 | 第50-53页 |
·人才资源变化 | 第50-51页 |
·财力资源变化 | 第51-52页 |
·技术资源流向变化 | 第52-53页 |
·镇江历年技术进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作用 | 第53-56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第53-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提升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界面管理 | 第57-64页 |
·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内部界面障碍 | 第57-59页 |
·R&D 部门与市场营销界面的障碍 | 第57-58页 |
·R&D 部门与生产部门界面的障碍 | 第58-59页 |
·R&D 部门与开发设计部门的界面障碍 | 第59页 |
·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界面障碍 | 第59-60页 |
·高新技术产业与政府机构的界面障碍 | 第59页 |
·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界面障碍 | 第59-60页 |
·提升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界面管理 | 第60-62页 |
·R&D 部门与市场营销界面管理 | 第60-61页 |
·R&D 部门与生产部门界面管理 | 第61页 |
·R&D 部门与开发设计部门的界面管理 | 第61页 |
·整合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能 | 第61-62页 |
·提升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界面管理 | 第62-63页 |
·加强不同界面之间的信息沟通 | 第62页 |
·建立更优的组织形式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7章 提升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式选择 | 第64-72页 |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模式 | 第64-65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选择 | 第64-65页 |
·镇江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培育 | 第65页 |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组织模式 | 第65-68页 |
·中心--卫星组织模式 | 第65-66页 |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模式 | 第66-67页 |
·高新技术产业的虚拟集群 | 第67-68页 |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创新模式 | 第68-71页 |
·创新政府管理制度 | 第68-70页 |
·创新知识产权制度 | 第70页 |
·创新人才制度 | 第70-71页 |
·创新资本运行模式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8章 提高镇江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 | 第72-80页 |
·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战略 | 第72-74页 |
·资金投入战略选择 | 第72-73页 |
·人才投入战略选择 | 第73-74页 |
·高新技术产业的管理战略 | 第74-76页 |
·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战略 | 第74-75页 |
·文化建设战略 | 第75-76页 |
·政府的管理战略选择 | 第76页 |
·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出战略 | 第76-78页 |
·高新产品销售面向国际 | 第77页 |
·高新产品研发面向未来 | 第77-78页 |
·高新技术产业载体规划战略 | 第78-79页 |
·强化高新区孵化功能 | 第78页 |
·强化高新区创新枢纽功能 | 第78-79页 |
·强化高新区集聚功能 | 第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详细摘要 | 第88-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