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平台的构建与研究--以小学科学课教师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 | 第8-9页 |
二、非正式学习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5-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三、章节逻辑关系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4页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一、理论概述 | 第19页 |
二、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一、理论概述 | 第20页 |
二、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理论 | 第21页 |
一、理论概述 | 第21页 |
二、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21页 |
第四节 长尾理论 | 第21-24页 |
一、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二、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平台的前期研究 | 第24-32页 |
第一节 现状研究 | 第24-28页 |
一、访谈的目的与实施 | 第24-27页 |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的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一、动态性原则 | 第28页 |
二、多样性原则 | 第28页 |
三、开放互联原则 | 第28页 |
四、资源共享原则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移动平台的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一、及时性原则 | 第29页 |
二、精炼性原则 | 第29页 |
三、交互性原则 | 第29-30页 |
四、个性化原则 | 第30页 |
五、实用性原则 | 第30页 |
六、最优化原则 | 第30页 |
第四节 问题与原则对应关系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平台的设计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 | 第32-33页 |
一、网络平台 | 第32页 |
二、移动平台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平台的总体设计 | 第33-42页 |
一、网络平台 | 第33-37页 |
二、移动平台 | 第37-40页 |
三、原则与平台功能的关系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平台的实施 | 第42-59页 |
第一节 课程模板的教学设计 | 第42-54页 |
一、模板一动手类课程教学设计 | 第43-46页 |
二、模板二理解类课程教学设计 | 第46-51页 |
三、模板三创新类课程教学设计 | 第51-54页 |
第二节 评价总结 | 第54-59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54-55页 |
二、调查反馈 | 第55-57页 |
三、调查总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A:访谈提纲 | 第64-65页 |
附录 B:调查问卷 | 第65-67页 |
参加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