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21页 |
一、有关新词语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有关造词法的研究 | 第13-19页 |
三、有关造词法的认知研究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行性论证 | 第21-23页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二、可行性论证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本文理论的择定及初拟的框架 | 第23-24页 |
一、理论的择定 | 第23页 |
二、初拟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五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新增词语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 第26-36页 |
第一节 新增词语的形式类型 | 第26-28页 |
一、新创造的词语 | 第26-27页 |
二、新义词语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新增词语的来源 | 第28-29页 |
一、方言词语 | 第28页 |
二、社会习惯语 | 第28页 |
三、外来词 | 第28-29页 |
四、新的类词缀产生的词语 | 第29页 |
第三节 新增词语的特点 | 第29-32页 |
一、词义表面化倾向 | 第29-30页 |
二、词或语素的能产性 | 第30-31页 |
三、词语形式简洁 | 第31-32页 |
四、语义的动态性 | 第32页 |
第四节 新增词语产生原因 | 第32-36页 |
一、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 | 第32-33页 |
二、语言系统方面的原因 | 第33-34页 |
三、人类认知心理方面的原因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新增词语的造词法分类 | 第36-61页 |
第一节 说明法 | 第36-43页 |
一、意义支点词 | 第37-42页 |
二、通常语素词 | 第42页 |
三、说明法造词特点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修辞法 | 第43-47页 |
一、比喻造词 | 第43-46页 |
二、借代造词 | 第46页 |
三、修辞法造词的特点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引申法 | 第47-53页 |
一、词语义素的提取 | 第47-51页 |
二、语义成分与词义引申 | 第51页 |
三、引申法造词的特点 | 第51-53页 |
第四节 双音法 | 第53-55页 |
一、相同单音词(语素)联合 | 第53页 |
二、不同单音词(语素)联合 | 第53-54页 |
三、四音节趋势 | 第54-55页 |
四、双音造词特点 | 第55页 |
第五节 简缩法 | 第55-57页 |
一、分类 | 第55-57页 |
二、简缩法特点 | 第57页 |
第六节 摹声法 | 第57-59页 |
一、模仿外族语言的声音造词 | 第57-58页 |
二、摹声造词的特点 | 第58-59页 |
第七节 余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新增词语造词法的认知因素 | 第61-78页 |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基础 | 第61-66页 |
一、范畴化问题 | 第61-62页 |
二、隐喻 | 第62-64页 |
三、意象和意象图示 | 第64-65页 |
四、概念合成理论 | 第65-66页 |
第二节 隐喻与造词法 | 第66-70页 |
一、隐喻与修辞造词法 | 第66-69页 |
二、隐喻与引申造词法 | 第69-70页 |
第三节 意象图式与造词法 | 第70-75页 |
一、意象图式与说明造词法 | 第70-71页 |
二、意象图式与双音造词法 | 第71-73页 |
三、意象图式与简缩法 | 第73-75页 |
第四节 概念合成与造词法 | 第75-7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