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同情、同情心与教师同情心 | 第12-14页 |
(二)顶岗实习生 | 第14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一)不同学科领域对同情的研究 | 第14-17页 |
(二)实习教师社会化 | 第17-19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一)教师同情心的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二)顶岗实习的研究评述 | 第20-22页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一)文献法 | 第22页 |
(二)叙事研究 | 第22-23页 |
(三)访谈法 | 第23-24页 |
(四)文本分析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顶岗实习生同情失落现象分析 | 第25-35页 |
一、顶岗实习生小冉的同情体验 | 第25-33页 |
(一)充盈的同情之心 | 第25-27页 |
(二)失“实”的同情 | 第27-29页 |
(三)游弋不定的同情 | 第29-31页 |
(四)失“真”的同情 | 第31-33页 |
二、顶岗实习生同情失落的后果 | 第33-35页 |
(一)阻碍顶岗实习生的未来发展 | 第33-34页 |
(二)危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顶岗实习生同情失落的个体内部原因分析 | 第35-45页 |
一、功利价值追求对同情认知的压制 | 第35-38页 |
(一)效用至上的“同情认知” | 第35-37页 |
(二)工具化的“同情”与“理解” | 第37-38页 |
二、不合理情感投入对情感共鸣的遮蔽 | 第38-40页 |
(一)情感投入过度 | 第38-39页 |
(二)情感投入不足 | 第39-40页 |
(三)情感投入失控 | 第40页 |
三、匮乏的勇气与恒心阻碍同情意志的发展 | 第40-42页 |
(一)缺乏勇气的同情之心 | 第41页 |
(二)难以坚守的同情初心 | 第41-42页 |
四、经验缺失阻碍同情行为的实现 | 第42-45页 |
(一)教育实践中的“责任分散”效应影响经验的习得 | 第42-43页 |
(二)失当行为引起的消极体验阻碍同情行为再生成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顶岗实习生同情失落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45-53页 |
一、观念与行为引导不到位,顶岗实习冷漠现象丛生 | 第45-49页 |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阻碍顶岗实习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 第45-46页 |
(二)消极“榜样示范”,冲击理想中的人道主义师生关系 | 第46-48页 |
(三)忽视对顶岗实习生的管理与辅导,造成责任感淡漠 | 第48-49页 |
二、人文关怀缺失,顶岗实习生情感补给断裂 | 第49-50页 |
(一)缺少对顶岗生负面情绪的关注与引导 | 第49页 |
(二)顶岗实习学校环境中情感回馈的缺失 | 第49-50页 |
三、政策与制度无法平衡各方利益,刺激顶岗实习生收缩利他之心 | 第50-53页 |
(一)政策“缺位”,顶岗实习生的合理物质需求缺乏保障 | 第51页 |
(二)制度“粗糙”,顶岗实习生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顶岗实习生同情品性的唤醒与培育 | 第53-61页 |
一、顶岗实习生个体层面:关注自身同情品性的发展 | 第53-57页 |
(一)重塑内心的价值秩序 | 第53-54页 |
(二)关注自我情感调控 | 第54-55页 |
(三)在实践中磨练同情意志 | 第55-56页 |
(四)增强责任意识,养成良好助人习惯 | 第56-57页 |
二、外部组织系统层面:注重顶岗实习人文坏境建设 | 第57-61页 |
(一)加强观念行为引导,回归育人本位 | 第57-58页 |
(二)关注顶岗生情感发展,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 第58-59页 |
(三)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相关制度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