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式领导、团队认同、关系、团队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6-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运动 | 第16-18页 |
·团队化工作趋势 | 第18页 |
·我国企业中工作团队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20-22页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难点 | 第21-22页 |
·本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70页 |
·家长式领导 | 第24-37页 |
·家长式领导的社会文化根源 | 第24-26页 |
·家长式领导的概念与维度 | 第26-28页 |
·家长式领导的实证研究 | 第28-34页 |
·家长式领导的跨文化议题 | 第34-36页 |
·家长式领导研究述评 | 第36-37页 |
·中国文化背景下关系 | 第37-51页 |
·Guanxi的文化根源与特征 | 第37-38页 |
·Guanxi的概念与维度 | 第38-41页 |
·Guanxi的前因变量与动态性 | 第41-43页 |
·Guanxi的结果变量 | 第43-46页 |
·Guanxi的跨文化比较 | 第46-49页 |
·Guanxi研究述评 | 第49-51页 |
·团队认同 | 第51-60页 |
·团队认同的概念与维度 | 第51-53页 |
·团队认同的前因变量 | 第53-56页 |
·团队认同的结果变量 | 第56-59页 |
·团队认同研究述评 | 第59-60页 |
·团队公民行为 | 第60-68页 |
·团队公民行为的概念与维度 | 第60-62页 |
·团队公民行为的前因变量 | 第62-65页 |
·团队公民行为的结果变量 | 第65-66页 |
·团队公民行为研究述评 | 第66-68页 |
·研究述评 | 第68-70页 |
3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第70-82页 |
·初步模型构思 | 第70-71页 |
·访谈与模型改进 | 第71-73页 |
·假设提出 | 第73-80页 |
·家长式领导与团队公民行为 | 第73-74页 |
·团队认同与团队公民行为 | 第74-75页 |
·团队认同、家长式领导与团队公民行为 | 第75-76页 |
·感情依存与团队公民行为 | 第76-77页 |
·感情依存、家长式领导与团队公民行为 | 第77-78页 |
·个人生活涉入、家长式领导与团队公民行为 | 第78-79页 |
·顺从上级、家长式领导与团队公民行为 | 第79-80页 |
·研究方法 | 第80-82页 |
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82-92页 |
·研究变量 | 第82-84页 |
·家长式领导测量 | 第82页 |
·Guanxi测量 | 第82-83页 |
·团队认同测量 | 第83-84页 |
·团队公民行为测量 | 第84页 |
·试测 | 第84-86页 |
·问卷发放与处理 | 第86-89页 |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86-87页 |
·问卷处理 | 第87-89页 |
·问卷描述性统计 | 第89-92页 |
·团队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89-90页 |
·个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90-92页 |
5 实证分析 | 第92-128页 |
·信、效度分析 | 第92-99页 |
·家长式领导问卷信、效度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 第92-94页 |
·团队认同问卷信、效度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 第94-95页 |
·中国文化背景下关系信、效度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 第95-97页 |
·团队公民行为信、效度分析与描述性分析 | 第97-99页 |
·团队层次变量说明 | 第99-101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4页 |
·回归分析 | 第104-125页 |
·家长式领导对团队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104-107页 |
·团队认同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107-113页 |
·感情依存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113-117页 |
·个人生活涉入的缓冲效应分析 | 第117-121页 |
·顺从上级的缓冲效应分析 | 第121-125页 |
·假设验证情况总结 | 第125-128页 |
6 结果讨论 | 第128-134页 |
·家长式领导与团队公民行为关系讨论 | 第128-129页 |
·团队认同、感情依存与团队公民关系讨论 | 第129-130页 |
·团队认同、感情依存中介作用讨论 | 第130-131页 |
·个人生活涉入、顺从上级缓冲作用讨论 | 第131-134页 |
7 结论 | 第134-140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134-136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6-137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37-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0页 |
附录1 | 第150-152页 |
附录2 | 第152-154页 |
附录3 | 第154-15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