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因素对进谏行为的影响--角色知觉的缓冲效应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表目录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58页 |
·进谏行为研究发展概述 | 第20-22页 |
·进谏行为的内涵 | 第22-31页 |
·进谏行为的定义 | 第22-24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7页 |
·进谏行为的维度 | 第27-28页 |
·进谏行为的测量 | 第28-30页 |
·进谏行为的内涵总结 | 第30-31页 |
·进谏行为的研究 | 第31-41页 |
·以进谏行为作为前因变量的研究 | 第31-32页 |
·进谏行为的前因变量研究 | 第32-38页 |
·其他研究 | 第38-39页 |
·中国背景下的进谏行为研究 | 第39-40页 |
·进谏行为研究总结 | 第40-41页 |
·进谏行为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41-54页 |
·对传统动机的研究 | 第42-43页 |
·对传统动机的质疑 | 第43-45页 |
·基于印象管理的OCB动机研究 | 第45-51页 |
·OCB的印象管理动机测量 | 第51-53页 |
·进谏行为动机相关研究总结 | 第53-54页 |
·进谏行为角色知觉的相关研究 | 第54-58页 |
·OCB的角色定义 | 第54-55页 |
·OCB的角色知觉 | 第55-58页 |
3 研究设计 | 第58-68页 |
·动机对进谏行为的影响 | 第58-59页 |
·利他动机与进谏行为 | 第58-59页 |
·印象管理动机与进谏行为 | 第59页 |
·角色知觉对进谏行为的影响 | 第59-63页 |
·四个角色知觉变量的作用 | 第59-61页 |
·角色知觉的中介作用和缓冲作用 | 第61-63页 |
·研究模型 | 第63页 |
·研究方法 | 第63-68页 |
·研究目的 | 第63页 |
·变量说明 | 第63-65页 |
·测量方法 | 第65-66页 |
·数据收集过程 | 第66-6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4 数据分析处理与假设验证 | 第68-118页 |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68-69页 |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69-80页 |
·进谏行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70-72页 |
·进谏行为动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72-76页 |
·角色知觉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76-80页 |
·相关分析 | 第80-81页 |
·动机与进谏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80页 |
·角色知觉与进谏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80-81页 |
·控制变量分析 | 第81-88页 |
·检验假设 | 第88-118页 |
·动机对进谏行为的影响 | 第88-91页 |
·角色知觉对进谏行为的影响 | 第91-94页 |
·角色知觉在动机和进谏行为之间的缓冲作用 | 第94-118页 |
5. 研究结果讨论 | 第118-126页 |
·动机与进谏行为关系的讨论 | 第118-121页 |
·角色知觉与进谏行为关系的讨论 | 第121-122页 |
·角色知觉的缓冲作用讨论 | 第122-125页 |
·控制变量对进谏行为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6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研究结论与意义 | 第126-128页 |
·构思模型修正 | 第126-127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7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7-128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8页 |
·研究的优点、局限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研究的优点 | 第128-129页 |
·研究的局限 | 第129页 |
·研究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附录 | 第140-14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