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创新创业: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 创新创业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2.2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2.1 国外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 第14页 |
2.2.2 国内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3 创业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3.1 国外创业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 第15页 |
2.3.2 国内创业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4 双创政策评价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4.1 国外双创政策评价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4.2 国内双创政策评价相关研究 | 第17页 |
2.5 文献评述与启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双创的政策效应 | 第19-23页 |
3.1 政策陷阱效应 | 第20-21页 |
3.1.1 财政负担加重 | 第20页 |
3.1.2 市场竞争更加剧烈 | 第20页 |
3.1.3 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 第20-21页 |
3.1.4 市场准入门槛低、风险加大 | 第21页 |
3.2 增长驱动效应 | 第21-23页 |
3.2.1 提高双创水平,驱动经济增长 | 第21页 |
3.2.2 促进劳动者就业 | 第21-22页 |
3.2.3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22页 |
3.2.4 实体经济比重增加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创新创业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23-33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4.2 双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3-26页 |
4.2.1 指标选取 | 第23-25页 |
4.2.2 数据预处理 | 第25-26页 |
4.3 双创水平综合指标因子分析 | 第26-31页 |
4.3.1 数据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 | 第26-27页 |
4.3.2 公共因子提取及综合得分的计算 | 第27-31页 |
4.4 因子分析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创新创业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3-45页 |
5.1 变量的选取 | 第33-34页 |
5.2 计量模型设定 | 第34-37页 |
5.2.1 模型I:双重差分模型 | 第35-37页 |
5.2.2 模型II:倾向得分匹配 | 第37页 |
5.3 双创政策评价实证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5.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38页 |
5.3.2 双创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双创水平贡献的初步检验 | 第38-42页 |
5.3.3 双创政策“创新驱动”的机制检验 | 第42-43页 |
5.4 实证小结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45-4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6-47页 |
6.2.1 健全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地区人口活力 | 第46页 |
6.2.2 完善双创环境,健全基础设施建设 | 第46页 |
6.2.3 提高双创主体人力资本水平,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 第46页 |
6.2.4 加强金融扶持力度,缓解“融资难”问题 | 第46-47页 |
6.2.5 合理调控房价,振兴实体经济 | 第47页 |
6.2.6 双创政策协同,促就业稳经济 | 第47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