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第一章 H高校教师群体参与教代会的演变及其激励机制 | 第21-36页 |
第一节 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演变 | 第21-23页 |
一、高校教代会制度的产生过程 | 第21-22页 |
二、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发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内容和形式 | 第23-31页 |
一、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内容 | 第24-28页 |
二、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形式 | 第28-31页 |
第三节 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激励机制构成 | 第31-35页 |
一、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激励因素 | 第31页 |
二、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激励方式 | 第31-32页 |
三、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激励机制的激励效应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二章 H高校教师群体参与教代会正向激励机制 | 第36-43页 |
第一节 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正激励层面 | 第36-38页 |
一、正激励的外在动力 | 第37页 |
二、正激励的内部驱动 | 第37-38页 |
第二节 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正激励的外在动力 | 第38-41页 |
一、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外在动力的形式和内容 | 第38-39页 |
二、H高校教代会外在动力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第三节 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正激励的内部驱动 | 第41-42页 |
一、内部驱动因素 | 第41页 |
二、H高校教代会内部驱动的形式和内容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H高校教师群体参与教代会负向激励机制 | 第43-51页 |
第一节 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负向激励层面 | 第43-45页 |
一、负激励的外在动力 | 第44-45页 |
二、负激励的内部驱动 | 第45页 |
第二节 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负激励的外在动力 | 第45-47页 |
一、负激励的外在动力方式 | 第45-46页 |
二、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负激励的外在动力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第三节 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负激励的内部驱动 | 第47-50页 |
一、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负激励的内部驱动现状 | 第48-49页 |
二、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负激励的内部驱动效应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高校教师群体参与高校教代会激励机制的路径 | 第51-61页 |
第一节 优化高校教师群体参与教代会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 | 第51-54页 |
一、设计高校教代会激励机制的原则 | 第51-53页 |
二、建立高校教代会激励机制的路径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加强正向激励机制 | 第54-56页 |
一、正向激励的内容 | 第54页 |
二、正向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减少负向激励机制 | 第56-60页 |
一、负向激励的作用 | 第56-57页 |
二、负向激励机制的建立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一:关于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激励机制研究的访谈提纲 | 第68-69页 |
附录二:关于H高校教师参与教代会的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