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一)研究原因 | 第10-12页 |
1. 能力培养:教育改革的长期要求 | 第10页 |
2. 迫切需要: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形势严峻 | 第10-11页 |
3. 价值引领:教学切片诊断的独特优势 | 第11页 |
4. 应用效果:教学切片诊断的社会影响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课堂诊断的方法研究 | 第12-19页 |
2. 课堂视频分析的研究 | 第19-22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1. 课堂诊断与课堂观察 | 第22-23页 |
2. 教学切片诊断 | 第23页 |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六)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 | 第24-26页 |
1. 研究的重、难点 | 第24-25页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一、中小学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的相关概述 | 第26-32页 |
(一)教学切片诊断的提出背景 | 第26-27页 |
(二)教学切片诊断的理论基础 | 第27-32页 |
1. 行为主义理论 | 第27-28页 |
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28-29页 |
3. 个体实践性知识 | 第29-30页 |
4. 视频图像研究法 | 第30-32页 |
二、中小学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的意蕴与特点 | 第32-36页 |
(一)教学切片诊断的意蕴 | 第32页 |
(二)教学切片诊断的特点 | 第32-36页 |
1. 基于视频:全息录影固化现场,改造微格训练 | 第32-33页 |
2. 研究方法:基于切片诊断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33-34页 |
3. 研究过程:诊断基于“标准”,操作程序科学化 | 第34-35页 |
4. 研究结果:归纳教学经验,实现经验概念化 | 第35-36页 |
三、中小学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的要素与程序 | 第36-48页 |
(一)教学切片诊断的要素 | 第36-39页 |
1. 共同体:教师切片诊断合作体 | 第36页 |
2. 软环境:教研文化 | 第36-37页 |
3. 研究对象:教学设计 | 第37-38页 |
4. 资源载体:录像视频 | 第38-39页 |
(二)教学切片诊断的程序与操作 | 第39-42页 |
1. 教学切片诊断的操作程序 | 第39-40页 |
2. 教学切片诊断的实例分析 | 第40-42页 |
(三)教学切片诊断与课堂研究LICC模式比较 | 第42-48页 |
1. 课堂研究LICC的流程演示 | 第42-45页 |
2. 两种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四、中小学课堂教学切片诊断的校本实施路径 | 第48-54页 |
(一)营造“真”“善”“美”的研究氛围 | 第48-50页 |
1. 教师主体文化的创造 | 第48-49页 |
2. 教师研究文化的培养 | 第49-50页 |
(二)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及教研评价机制 | 第50-52页 |
1. 增强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意识 | 第50-51页 |
2.保证教研评价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 第51-52页 |
(三)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落实财政保障 | 第52-54页 |
1. 加强行政支持,实行政策保障 | 第52页 |
2. 保障设施到位,满足教师需求 | 第52-54页 |
五、中小学课堂教学切片诊断方法的价值与潜能 | 第54-60页 |
(一)学术价值 | 第54-56页 |
1. 教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 第54-55页 |
2. 实践性理论的生成 | 第55页 |
3.“教”“学”“研”合一 | 第55-56页 |
(二)实践潜能:团体校本研究 | 第56-60页 |
1. 具备团体校本研究潜能的原因 | 第57页 |
2. 团体校本研究的组织方式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A:关于中小学教师课堂诊断现状的访谈提纲 | 第66-68页 |
附录B:关于中小学教师对课堂研究的认识与理解的访谈提纲 | 第68-70页 |
附录C:关于教学切片诊断在中小学落实情况的访谈提纲 | 第70-72页 |
附录D:调研日志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