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1.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11-12页 |
2.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教师的评价素养 | 第12-13页 |
3.我国对教师评价素养的研究相对薄弱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理论意义 | 第14页 |
2.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国内外关于教师评价素养的研究 | 第15-21页 |
2.关于综合素质评价中教师评价素养的研究 | 第21-24页 |
3.对已有研究评析 | 第24-2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7页 |
1.研究思路 | 第25页 |
2.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7-31页 |
(一)综合素质评价 | 第27-28页 |
1.政策文本的角度 | 第27页 |
2.构成要素的角度 | 第27-28页 |
3.评价活动的角度 | 第28页 |
(二)教师评价素养 | 第28-31页 |
二、基于综合素质评价活动的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 | 第31-53页 |
(一)教师的评价理念 | 第33-37页 |
1.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 第33-34页 |
2.以学生的改进与提高为核心导向 | 第34-35页 |
3.注重过程性评价 | 第35-37页 |
(二)教师的评价知识 | 第37-41页 |
1.明晰学生写实记录的指导要求 | 第37-39页 |
2.掌握丰富的评价知识 | 第39-41页 |
(三)教师的评价技能 | 第41-49页 |
1.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指导工作 | 第41-46页 |
2.创造性地撰写学生评语 | 第46-48页 |
3.发挥成绩评定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 第48-49页 |
(四)教师的评价伦理 | 第49-53页 |
1.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 第49-50页 |
2.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 第50-52页 |
3.确保评价程序公开、公正 | 第52-53页 |
三、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高中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问题与成因 | 第53-69页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第53-55页 |
1.调查目的 | 第53页 |
2.调查对象 | 第53-54页 |
3.调查问卷情况 | 第54-55页 |
(二)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高中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 | 第55-64页 |
1.教师的评价理念方面 | 第55-58页 |
2.教师的评价知识方面 | 第58-59页 |
3.教师的评价技能方面 | 第59-62页 |
4.教师的评价伦理方面 | 第62-64页 |
(三)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高中教师评价素养的问题 | 第64-66页 |
1.教师的评价理念存在偏差 | 第64-65页 |
2.教师掌握的评价知识不足 | 第65页 |
3.教师的评价技能欠缺 | 第65页 |
4.教师的评价伦理意识薄弱 | 第65-66页 |
(四)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高中教师评价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66-69页 |
1.高利害选拔性考试的影响 | 第66-67页 |
2.教师自身的阻力影响 | 第67-68页 |
3.教师评价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 | 第68-69页 |
四、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策略 | 第69-77页 |
(一)革新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 | 第69-70页 |
(二)加强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 第70-72页 |
1.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化学习 | 第70-71页 |
2.注重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学习 | 第71-72页 |
(三)提倡教师合作,尊重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自主权 | 第72-74页 |
1.搭建教师合作的平台,为教师合作创造机会 | 第72-73页 |
2.尊重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自主权 | 第73-74页 |
(四)加强制度建设,使综合素质评价规范化 | 第74-77页 |
1.构建适用于校本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 第74-75页 |
2.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中教师评价素养的考察制度 | 第75页 |
3.实行教师利益补偿与奖励机制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91页 |
附录A 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高中教师的评价素养调查问卷 | 第85-89页 |
附录B 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高中教师的评价素养的访谈提纲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