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4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 1. 学习型社会呼唤大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 第10页 | 
| 2. 深度学习能力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 3. 国内深度学习能力的研究有待深入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1. 学习科学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 2. 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 3. 深度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4. 文献评析 | 第21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4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一、学习科学与深度学习能力概述 | 第24-36页 | 
| (一)学习科学解读 | 第24-28页 | 
| 1. 学习科学的内涵 | 第24页 | 
| 2. 学习科学的核心思想 | 第24-28页 | 
| (二)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深度学习 | 第28-30页 | 
| 1. 深度学习概念 | 第28页 | 
| 2.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深度学习机制 | 第28-30页 | 
| (三)基于学习科学的深度学习能力构成 | 第30-36页 | 
| 1. 深度学习能力的内涵 | 第30-31页 | 
| 2. 深度学习能力的构成 | 第31-36页 | 
| 二、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现状调查 | 第36-52页 | 
| (一)调查设计 | 第36-37页 | 
| 1. 调查目的 | 第36页 | 
| 2. 调查对象 | 第36页 | 
| 3. 问卷的编制 | 第36-37页 | 
| (二)调查实施 | 第37-42页 | 
| 1. 问卷预测与信度、效度检测 | 第37-40页 | 
| 2. 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第40-41页 | 
| 3. 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 第41-42页 | 
|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第42-52页 | 
| 1. 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总体现状 | 第42-43页 | 
| 2. 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 第43-49页 | 
| 3. 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 第49-52页 | 
| 三、当前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2-60页 | 
| (一)当前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52-56页 | 
| 1. 批判性思维匮乏 | 第52页 | 
| 2. 迁移学习较弱 | 第52-53页 | 
| 3. 团队协作不强 | 第53-54页 | 
| 4. 有效沟通欠缺 | 第54页 | 
| 5. 学生不会学习 | 第54-55页 | 
| 6. 学术心志薄弱 | 第55-56页 | 
| (二)当前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6-60页 | 
| 1. 信息爆炸时代使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增长受困 | 第56页 | 
| 2. 教师为中心观念弱化了大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 第56-57页 | 
| 3. 课程及其体系不合理加剧了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 | 第57-58页 | 
| 4. 角色认知模糊限制了大学生的深度思考 | 第58-60页 | 
| 四、学习科学视域下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 第60-70页 | 
| (一)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 第60-62页 | 
|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变“控制”为“指导” | 第60-61页 | 
| 2. 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 | 第61-62页 | 
|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教会知识”为“教会学习” | 第62页 | 
| (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学生的理解性学习 | 第62-64页 | 
| 1. 合理设置课程,保证课程的适用性和实践性 | 第63页 | 
| 2. 精心规划课程体系,变“学分至上”为“精品为王” | 第63-64页 | 
| 3. 重视课程梯度建设,打造阶段性的学习历程 | 第64页 | 
|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对话式学习 | 第64-67页 | 
| 1. 重构新型的课堂文化 | 第65页 | 
| 2. 构建研究性的教学模式 | 第65-66页 | 
| 3. 加强师资综合素养 | 第66-67页 | 
| (四)完善学业评价制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 第67-70页 | 
| 1. 转换评价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 | 第67-68页 | 
| 2. 优化评价标准,变“成绩导向”为“能力导向” | 第68页 | 
| 3. 完善评价方式,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 第68-70页 | 
| 五、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附录 | 第76-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