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专业化简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一) 大学教师 | 第11页 |
(二) 专业、准专业、专业化 | 第11-12页 |
(三) 学术职业、学术专业 | 第12页 |
(四) 大学教师专业化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解读 | 第19-28页 |
一、大学教师是一种学术职业 | 第19-24页 |
(一) 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 | 第19-21页 |
(二) 学术职业的价值旨趣 | 第21-24页 |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必要与必然 | 第24-28页 |
(一) 学术生产分工的需要 | 第24-25页 |
(二) 学科分疆而治的自我“标签”需要 | 第25-26页 |
(三) 现代社会教师角色转变的需要 | 第26页 |
(四) 科技时代知识超载的必然产物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目标梳理 | 第28-34页 |
一、大学教师专业化的个体目标 | 第28-30页 |
(一) 学科专业化 | 第28-29页 |
(二) 教育专业化 | 第29页 |
(三) 人格专业化 | 第29-30页 |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群体目标 | 第30-34页 |
(一) 学术职业的权力 | 第30-32页 |
(二) 学术职业的权威 | 第32页 |
(三) 学术职业的声望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考察 | 第34-37页 |
一、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历史演进 | 第34-35页 |
(一) 大学教师作为松散联合体 | 第34页 |
(二) 大学教师作为学者社群 | 第34-35页 |
(三) 大学教师成长为学术专业 | 第35页 |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动力机制 | 第35-37页 |
(一) 逻辑力 | 第35-36页 |
(二) 时间(历史)力 | 第36页 |
(三) 空间(环境)力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现实诘问 | 第37-45页 |
一、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现实困境 | 第37-39页 |
(一) 知识困境:科学知识贬抑人文知识 | 第37-38页 |
(二) 权力困境:科层权力压制专业权力 | 第38页 |
(三) 伦理困境:规范伦理取代德性伦理 | 第38-39页 |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的潜在风险 | 第39-41页 |
(一) 学术生产的异化 | 第39-40页 |
(二) 学术自由的限制 | 第40页 |
(三) 学术批判的失落 | 第40-41页 |
三、大学教师目前只是一种“准专业” | 第41-45页 |
(一) 内在原因:学术职业内部的分化 | 第41-42页 |
(二) 外部原因:政府对学术职业的资助 | 第42-43页 |
(三) 理论确证:“去专业化”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理性回应 | 第45-49页 |
一、政府层面 | 第45-46页 |
(一) 完善政策法规 | 第45-46页 |
(二) 确保学术自治 | 第46页 |
二、学校层面 | 第46-47页 |
(一) 改革权力体制 | 第46-47页 |
(二) 优化学术环境 | 第47页 |
三、教师层面 | 第47-49页 |
(一) 加强专业自律 | 第47-48页 |
(二) 重视自主发展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