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各种类型往复式发动机论文--汽油机论文

4G63系列汽油发动机涡轮增压设计与匹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增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第12-13页
    1.3 发动机增压的目的和作用第13-14页
    1.4 发动机增压后的工作过程第14-15页
    1.5 增压器的类型第15-17页
        1.5.1 机械增压第15-16页
        1.5.2 废气涡轮增压第16-17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流体数值计算模型的选择及求解第19-29页
    2.1 流体力学计算的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1 质量守恒方程第19-20页
        2.1.2 动量守恒方程第20页
        2.1.3 能量守恒方程第20-21页
        2.1.4 湍流输运方程第21-22页
    2.2 计算模型的选择第22-23页
    2.3 数值计算方法与求解过程第23-26页
        2.3.1 有限差分法第24页
        2.3.2 有限元法第24-25页
        2.3.3 有限容积法第25-26页
        2.3.4 流场计算的simple算法第26页
    2.4 计算流体力学的求解过程第26-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4G63发动机结构特点及增压器选配第29-41页
    3.1 4G63汽油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和性能参数第29-32页
        3.1.1 4G63汽油发动机简介第29页
        3.1.2 4G63系列发动机技术性能、特征参数第29-31页
        3.1.3 4G63系列发动机主要技术特点第31-32页
    3.2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的匹配第32-36页
        3.2.1 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联合运行特性第32-34页
        3.2.2 联合运行线的调整第34页
        3.2.3 涡轮增压器匹配技术的发展和现状第34-36页
    3.3 选配增压器第36-40页
        3.3.1 增压器参数计算第36-37页
        3.3.2 4G63发动机增压相关参数的确定第37-38页
        3.3.3 增压器产品的选定第38-39页
        3.3.4 4G63发动机与DT04H增压器联合工作特性曲线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对增压后的4G63T发动机进行优化设计第41-49页
    4.1 4G63T发动机的总体设计方案第41页
    4.2 4G63T发动机总体布局第41-42页
    4.3 优化设计方案的实施第42-46页
        4.3.1 降低压缩比第42-43页
        4.3.2 加装中冷器第43-44页
        4.3.3 配气相位调整第44-45页
        4.3.4 增压压力控制系统第45页
        4.3.5 增压器进气控制第45页
        4.3.6 4G63T活塞连杆机构第45-46页
        4.3.7 4G63T发动机进气歧管状态第46页
        4.3.8 4G63T发动机排气歧管状态第46页
    4.4 增压后发动机设计技术性能、特征参数第46-47页
    4.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5章 中冷器的结构优化设计第49-67页
    5.1 中冷器的基本构成第49-52页
        5.1.1 进气室的几何模型第49-50页
        5.1.2 翅片的几何模型第50-51页
        5.1.3 冷却管的几何模型第51-52页
    5.2 中冷器数值仿真分析第52-59页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2-53页
        5.2.2 中冷器计算域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5.2.3 中冷器散热芯体内流场分析第54-58页
        5.2.4 中冷器仿真结果分析第58-59页
    5.3 中冷器结构优化设计第59-66页
        5.3.1 新型中冷器计算域模型的建立第60页
        5.3.2 新型中冷器散热芯体流场分析第60-65页
        5.3.3 中冷器仿真结果分析第65-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6章 4G63T发动机台架试验第67-85页
    6.1 试验准备第67-69页
    6.2 试验内容第69-81页
        6.2.1 点火角标定第69-71页
        6.2.2 PSE/TSE标定第71-77页
        6.2.3 PE标定第77页
        6.2.4 Torque模型标定第77-79页
        6.2.5 爆震标定第79-81页
    6.3 最终试验结果第81-83页
        6.3.1 外特性第81-82页
        6.3.2 特征点油耗第82页
        6.3.3 万有特性第82-83页
        6.3.4 性能对比第83页
    6.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7.1 全文总结第85页
    7.2 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四轮转向技术的汽车操纵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ADAMS和MATLAB的汽车ESP系统的联合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