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asch模型的高中生“化学能量观”的测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3-25页 |
2 中学生“化学能量观”测评的理论框架建构 | 第25-45页 |
2.1 “化学能量观”核心概念及具体知识的探讨 | 第25-39页 |
2.1.1 已有相关研究 | 第25-29页 |
2.1.2 在国际上的重要文本中的体现 | 第29-30页 |
2.1.3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 第30-34页 |
2.1.4 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 | 第34-37页 |
2.1.5 关于中学化学“能量”知识的概念图设计 | 第37-39页 |
2.2 “化学能量观”学习进阶模型的建构 | 第39-45页 |
2.2.1 “能量本质”的学习进阶 | 第39-40页 |
2.2.2 “能量形式”的学习进阶 | 第40-41页 |
2.2.3 “能量变化与守恒”的学习进阶 | 第41-42页 |
2.2.4 “能量资源”的学习进阶 | 第42-43页 |
2.2.5 “化学能量观”的学习进阶 | 第43-45页 |
3 测量工具开发与优化 | 第45-74页 |
3.1 测量工具的开发程序 | 第45页 |
3.2 测量工具的项目设计 | 第45-50页 |
3.2.1 各项目水平层次的归属 | 第46-47页 |
3.2.2 项目分析及赋分标准举例 | 第47-50页 |
3.3 实施初测 | 第50-66页 |
3.3.1 测试样本 | 第50页 |
3.3.2 分析工具及其使用流程 | 第50-53页 |
3.3.3 实测数据的转化 | 第53-55页 |
3.3.4 Winsteps参数配置示例说明 | 第55-58页 |
3.3.5 初测质量分析 | 第58-66页 |
3.4 问卷项目的修正 | 第66-68页 |
3.4.1 剔除质量明显不好的项目 | 第66页 |
3.4.2 适当增强题目表述的引导性 | 第66-67页 |
3.4.3 调整项目难度 | 第67-68页 |
3.4.4 调整项目水平层次归属 | 第68页 |
3.5 第二轮测量 | 第68-73页 |
3.5.1 测量样本 | 第69-70页 |
3.5.2 质量分析 | 第70-73页 |
3.6 小结 | 第73-74页 |
4 高中生“化学能量观”水平分析 | 第74-87页 |
4.1 高二年级与高三年级整体比较 | 第74-75页 |
4.2 在各个水平层次上的比较 | 第75-77页 |
4.3 不同年级学生在各项目上得分均值的统计分析 | 第77-82页 |
4.4 学生“化学能量观”建构历程分析 | 第82-84页 |
4.5 在各维度上的比较 | 第84页 |
4.6 不同性别学生“化学能量观”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84-85页 |
4.7 小结 | 第85-87页 |
5 结语 | 第87-9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5.2 启示 | 第88-90页 |
5.2.1 对教学的启示 | 第88-89页 |
5.2.2 对学习的启示 | 第89页 |
5.2.3 对教育测评的启示 | 第89-90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90-92页 |
附录1 Rasch模型的数学公式 | 第92-93页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第93-94页 |
附录3 初测问卷项目分析和评分标准 | 第94-103页 |
附录4 高中生“化学能量观”调查问卷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