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1.2.1 两轮车事故国外主要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2-13页 |
1.2.2 两轮车事故国内主要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3-14页 |
1.2.3 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国外主要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4-15页 |
1.2.4 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国内主要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事故再现理论及人体损伤生物力学基础 | 第17-31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道路交通事故再现简介 | 第17-19页 |
2.3 基于冲量/动量方法再现交通事故的基本理论 | 第19-28页 |
2.4 人体损伤评价指标及耐受极限 | 第28-30页 |
2.4.1 头部 | 第28-29页 |
2.4.2 胸部 | 第29页 |
2.4.3 下肢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基于PC-Crash的车-两轮车事故再现技术 | 第31-45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PC-Crash再现流程及案例演示 | 第31-38页 |
3.2.1 基于PC-Crash事故再现的一般流程 | 第31-34页 |
3.2.2 案例演示 | 第34-38页 |
3.3 PC-Crash中两种控制车辆运动方法的对比 | 第38-43页 |
3.3.1 基于Sequence控制方法的车辆再现方法流程 | 第38-39页 |
3.3.2 基于“驾驶模型”控制车辆再现方法流程 | 第39页 |
3.3.3 仿真案例 | 第39-41页 |
3.3.4 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基于真实事故的电动自行车骑车人损伤来源及损伤相关性分析 | 第45-52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45-47页 |
4.2.1 事故再现 | 第46页 |
4.2.2 数据读取 | 第46页 |
4.2.3 数据验证 | 第46-47页 |
4.2.4 异常数据的处理 | 第47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47-51页 |
4.3.1 骑车人各部位损伤来源分析 | 第47-50页 |
4.3.2 损伤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仿真的车-两轮车事故中骑车人损伤差异分析 | 第52-75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52-53页 |
5.3 无制动下仿真数据分析 | 第53-60页 |
5.3.1 同碰撞位置下骑车人损伤差异分析 | 第53-56页 |
5.3.2 同碰撞车速下骑车人损伤差异分析 | 第56-60页 |
5.4 完全制动下仿真数据分析 | 第60-69页 |
5.4.1 同碰撞位置下骑车人损伤差异分析 | 第60-64页 |
5.4.2 同碰撞车速下骑车人损伤差异分析 | 第64-69页 |
5.5 完全制动与无制动下仿真数据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究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