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对比教学实践法 | 第13页 |
1.4.2 访谈法 | 第13页 |
1.4.3 调查法 | 第13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 高中文言文识记方法和效果现状 | 第15-21页 |
2.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程标准与记忆的关系 | 第15页 |
2.2 教师对文言文理解记忆的指导现状 | 第15-16页 |
2.3 学生学习文言文常用记忆方法、态度和效果 | 第16-21页 |
3 长时记忆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 第21-46页 |
3.1 长时记忆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3.1.1 长时记忆的几种模型 | 第21页 |
3.1.2 情景记忆 | 第21-22页 |
3.1.3 记忆的精细加工 | 第22页 |
3.2 利用长时记忆的几种模型夯实文言基础 | 第22-26页 |
3.2.1 运用层次网络模型进行文言句式的归纳记忆 | 第22-24页 |
3.2.2 运用集理论模型组织文言实词专题记忆 | 第24-25页 |
3.2.3 运用激活扩散模型记忆文言虚词 | 第25-26页 |
3.3 运用特征比较模型深入理解记忆文本内容 | 第26-32页 |
3.3.1 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比较以理解古代价值观念 | 第27-29页 |
3.3.2 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比较以理解作者心境沉浮 | 第29-30页 |
3.3.3 同一时代的不同文本比较以理解政治格局变幻 | 第30-32页 |
3.3.4 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比较以理清文章层次脉络 | 第32页 |
3.4 设置丰富的文言学习活动形成情节记忆 | 第32-43页 |
3.4.1 情境创设及再现活动 | 第33-34页 |
3.4.2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 | 第34-35页 |
3.4.3 问题研讨与辩论 | 第35-40页 |
3.4.4 文言知识竞赛活动 | 第40-43页 |
3.5 记忆精细加工巩固记忆效果 | 第43-44页 |
3.5.1 尝试简易文言写作 | 第43-44页 |
3.5.2 不同文体之间互换写作 | 第44页 |
3.6 教学实践效果总结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