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常态化”研究
内容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第一章 初中作文教学的“常态”分析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初中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 第16-21页 |
一、语句不通 | 第16-18页 |
二、内容空洞 | 第18-19页 |
三、文体不明 | 第19-20页 |
四、模式固定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第21-25页 |
一、总体缺乏比较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 | 第21-22页 |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 | 第22-23页 |
三、盲目追求“高大全” | 第23-24页 |
四、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作文教学的“常态化”建构 | 第26-35页 |
第一节 作文教学“常态化”概说 | 第26-32页 |
一、作文教学“常态化”的内涵 | 第26-27页 |
二、作文教学“常态化”的基本理念 | 第27-29页 |
三、作文教学“常态化”的特点 | 第29-30页 |
四、作文教学“常态化”与有效性教学的关系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实施作文教学“常态化”的可行性 | 第32-33页 |
一、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 第32-33页 |
二、符合师生的需求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初中作文教学“常态化”的实施 | 第35-51页 |
第一节 明晰初中生写作的主要心理特点 | 第35-39页 |
一、乏趣心理 | 第35-36页 |
二、恐惧心理 | 第36-37页 |
三、封闭心理 | 第37-38页 |
四、无所适从心理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选材:走出“封闭” | 第39-43页 |
一、直接写作素材的选取 | 第39-40页 |
二、间接写作素材的选取 | 第40-41页 |
三、让思维导图成为理材的有效途径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合理的目标设置 | 第43-45页 |
一、建构三年体系 | 第43-45页 |
二、遵循“一作一得”的目标原则 | 第45页 |
第四节 作文评改 | 第45-50页 |
一、作文评改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 第45-46页 |
二、总体原则: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以发现问题为主 | 第46页 |
三、学生自己写反思后记 | 第46-49页 |
四、讲评后的“二次写作”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初中作文教学“常态化”的两步跨越 | 第51-60页 |
第一节 教会学生写“像”文章是第一步 | 第51-57页 |
一、写得“像”的含义 | 第51-52页 |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不怕作文 | 第52-54页 |
三、充分利用阅读文本,从模仿入手 | 第54-57页 |
第二节 从“写得像”到“写得好”的三重境界 | 第57-59页 |
一、巩固写得“像” | 第57-58页 |
二、写得更“像” | 第58-59页 |
三、更高层次的追求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