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10-16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页
        (一) 理论意义第11页
        (二) 现实意义第11页
    三、文献综述第11-14页
        (一)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第12-13页
        (二) 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研究第13页
        (三) 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四、概念界定第14-15页
        (一) 教学价值第14页
        (二) 教学价值取向第14-15页
    五、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二) 对比研究法第15页
        (三) 课例分析法第15-16页
第一章 历史回顾(1949-2010年) :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第16-23页
    一、教材编选情况的更迭第16-19页
        (一) 1949-1966年第17页
        (二) 1966-1976年第17-18页
        (三) 1976-2001年第18页
        (四) 2001-2010年第18-19页
    二、教学价值取向的变迁第19-23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第19-20页
        (二) 阶级斗争工具价值第20-21页
        (三) 语文能力训练价值第21页
        (四) 人文素养培养价值第21-23页
第二章 现实观察(2010年至今) :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取向的分析第23-30页
    一、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取向面临的问题第23-26页
        (一) 现象:“鲁迅大撤退”讨论热第23-25页
        (二) 实质:教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第25-26页
    二、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成因第26-30页
        (一) 时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崛起第26页
        (二) 历史隔膜与鲁迅的“神化”第26-27页
        (三) 语言晦涩与思想的深邃第27-28页
        (四) 教师素质欠佳与教育功利化第28-30页
第三章 课例研究: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取向的透视第30-52页
    一、散文《藤野先生》第30-36页
        (一) 教参解读第30-31页
        (二) 课例分析第31-36页
            1.朱则光:矛盾分析下的情感深层领悟第31-33页
            2.高冉:文本细读中的语言深入挖掘第33-36页
    二、小说《孔乙己》第36-42页
        (一) 教参解读第36-37页
        (二) 课例分析第37-42页
            1.肖培东:对话教学中的个体审美体验第37-40页
            2.黄厚江:本色语文里的语言运用训练第40-42页
    三、杂文《拿来主义》第42-49页
        (一) 教参解读第42-43页
        (二) 课例分析第43-49页
            1.闫敬霞:以学定教下的语文本真回归第43-46页
            2.熊芳芳:潜入文本里的真实意义探寻第46-49页
    四、教学价值取向的共性追求第49-52页
        (一) 还原鲁迅的“人间形象”第49页
        (二) 探寻鲁迅的语言魅力第49-50页
        (三) 触摸鲁迅的思想高度第50-52页
第四章 核心素养: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取向的重塑第52-61页
    一、语言运用层面的教学价值取向第52-54页
        (一) 质朴而不失形象的描写第52-53页
        (二) 含蓄而不失深刻的表达第53-54页
    二、思维发展层面的教学价值取向第54-56页
        (一) 批判思维的塑造第54-55页
        (二) 逻辑思维的培养第55-56页
    三、审美体验层面的教学价值取向第56-59页
        (一) 文学味的鉴赏第57-58页
        (二) 人情味的体悟第58-59页
    四、文化教育层面的教学价值取向第59-61页
        (一) 立人意识的觉醒第59-60页
        (二) 民族意识的树立第60-61页
第五章 研究启示:对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建议第61-66页
    一、深入文本解读,触摸思想力量第61-62页
        (一) 紧跟鲁迅研究学术前沿第61页
        (二) 挖掘“投枪匕首”思想内涵第61-62页
    二、优选教学内容,还原真实鲁迅第62-63页
        (一) 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第62页
        (二) 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第62-63页
    三、改进教学方法,从“走近”到“走进”鲁迅第63-66页
        (一) 比较阅读法第63-64页
        (二) 对话教学法第64页
        (三) 联系生活法第64-65页
        (四) 研学活动法第65-66页
结语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教学应用研究--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为例
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师处理教科书中科学素养内容的研究--以成都市某郊县化学教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