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安全评价概况 | 第9-10页 |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概述 | 第10-11页 |
·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 第10页 |
·评价遵循的原则 | 第10-11页 |
·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现有评价方法比较 | 第13-14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29页 |
·道路交通安全概述 | 第15-16页 |
·安全 | 第15页 |
·道路交通事故 | 第15-16页 |
·农村公路现状及交通事故现状 | 第16-18页 |
·农村公路现状 | 第16页 |
·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现状 | 第16-18页 |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28页 |
·人的因素 | 第18-22页 |
·车的因素 | 第22-23页 |
·车辆的主动安全性 | 第22页 |
·车辆的被动安全性 | 第22-23页 |
·道路因素 | 第23-26页 |
·道路条件在交通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3页 |
·道路线形因素 | 第23-24页 |
·视距因素 | 第24页 |
·其他道路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环境因素 | 第26页 |
·交通安全管理因素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9-42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理论 | 第29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 | 第29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9-30页 |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定 | 第30-41页 |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的选取方法 | 第30-31页 |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31-35页 |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5-37页 |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系统数据的获取 | 第37-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 | 第42-61页 |
·常规评价方法介绍 | 第42-45页 |
·宏观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事故强度法 | 第42-43页 |
·事故率法 | 第43页 |
·微观评价法 | 第43-45页 |
·四项指标相对数法 | 第43-44页 |
·亿车公里事故率法 | 第44页 |
·绝对数-事故率法 | 第44-45页 |
·综合评价方法体系 | 第45-50页 |
·未确知测度模型基本理论 | 第45-47页 |
·不确定信息 | 第45页 |
·未确知数学理论 | 第45-46页 |
·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模型 | 第46-4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48页 |
·权重确定方法 | 第47-48页 |
·权重调整方法 | 第48页 |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 | 第48-50页 |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应用 | 第50-60页 |
·拟评价公路简介 | 第50-51页 |
·建立评价空间 | 第51-53页 |
·单指标测度函数的构建 | 第53-55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5-58页 |
·综合评价及置信度识别 | 第58-60页 |
·实例结果分析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 | 第61-70页 |
·基于农村道路通行条件的安全防治对策 | 第61-64页 |
·事故多发路段的安全防治对策 | 第61-64页 |
·平曲线的防治对策 | 第61-62页 |
·纵坡的防治对策 | 第62-63页 |
·视距的防治对策 | 第63页 |
·路侧险要路段的防治对策 | 第63-64页 |
·基于道路安全设施的改善对策 | 第64页 |
·基于驾驶员和道路沿线人员的安全管理对策 | 第64-67页 |
·驾驶员群体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非驾人员存在的问题 | 第65页 |
·驾驶员和非驾驶员安全教育对策 | 第65-67页 |
·基于农村机动车的安全管理对策 | 第67-68页 |
·农村机动车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67页 |
·加强农村机动车驾驶人、车辆的源头管理 | 第67页 |
·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 | 第67-68页 |
·基于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