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拓工程方法在鹰瑞高速公路地灾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分析 | 第15-27页 |
·有关地质灾害的若干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地质灾害的概念 | 第15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概念 | 第15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概念及内容 | 第15-17页 |
·国内外评估方法分析 | 第17-19页 |
·国外灾害评估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灾害评估研究现状 | 第19页 |
·主要评价方法 | 第19-23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0页 |
·信息量法 | 第20-21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21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1-22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2页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2-23页 |
·工程地质分析法 | 第23页 |
·可拓工程法 | 第23页 |
·评价方法比选分析 | 第23-2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23-24页 |
·信息量法 | 第24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24-25页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5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5页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5-26页 |
·工程地质分析法 | 第26页 |
·可拓工程法 | 第26页 |
·方法比选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可拓学理论研究 | 第27-34页 |
·可拓学的基本内容 | 第27页 |
·基元理论 | 第27-29页 |
·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基元的可拓性 | 第28页 |
·可拓变换理论 | 第28-29页 |
·可拓集合理论 | 第29-31页 |
·可拓集合 | 第29-30页 |
·关联函数 | 第30-31页 |
·可拓逻辑 | 第31-32页 |
·可拓方法 | 第32页 |
·可拓工程 | 第32-33页 |
·可拓学与经典数学的联系与区别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 | 第34-52页 |
·工程概况及交通位置 | 第34-35页 |
·地形地貌 | 第35-36页 |
·构造侵蚀中低山 | 第35页 |
·构造侵蚀低山 | 第35页 |
·剥蚀溶蚀丘陵 | 第35页 |
·侵蚀剥蚀丘陵 | 第35页 |
·侵蚀-堆积岗地 | 第35页 |
·河谷堆积平原 | 第35-36页 |
·气象、水文条件 | 第36页 |
·气象 | 第36页 |
·水文 | 第36页 |
·地层、岩浆岩 | 第36-39页 |
·地层 | 第36-38页 |
·岩浆岩 | 第38-39页 |
·地质构造 | 第39-43页 |
·褶皱 | 第39页 |
·断裂 | 第39-42页 |
·断陷盆地 | 第42-43页 |
·新构造运动 | 第43页 |
·区域地壳稳定性 | 第43-44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4-46页 |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44页 |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溶隙水 | 第44-45页 |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 第45页 |
·基岩裂隙水 | 第45-46页 |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 第46-47页 |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第47-48页 |
·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48-52页 |
·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 第48页 |
·各类地质灾害的特征 | 第48-49页 |
·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2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可拓学评价 | 第52-87页 |
·基于可拓学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2-56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页 |
·评价程序 | 第52-53页 |
·模型建立 | 第53-56页 |
·确定经典域 | 第53页 |
·确定节域 | 第53页 |
·确定待评物元 | 第53-54页 |
·确定权系数 | 第54-55页 |
·确定各评价指标关于各类别等级的关联度 | 第55页 |
·计算待评物元关于各类别等级的关联度 | 第55页 |
·确定评定等级 | 第55-56页 |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 第56-60页 |
·可拓综合评价方法的程序实现 | 第60-63页 |
·评价结果 | 第63-67页 |
·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7-87页 |
·工程地质分析法对该工程综合评价结果 | 第67-85页 |
·评估结果比较和分析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7页 |
·讨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2-93页 |
附录B 附图 | 第93-94页 |
附录C 附表 | 第94-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