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铝复合接触线银铜合金的组织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接触线简介 | 第10页 |
| ·接触线的种类 | 第10-13页 |
| ·接触线按用途分 | 第10页 |
| ·接触线按铺设方法分类 | 第10-13页 |
| ·接触线的结构和规格 | 第13页 |
| ·接触线安装铺设位置 | 第13-15页 |
| ·接触线的制备工艺 | 第15-16页 |
| ·连铸上引法 | 第15页 |
| ·连铸连轧法 | 第15页 |
| ·电镀法 | 第15页 |
| ·浸涂法 | 第15-16页 |
| ·Conform 连续挤压法 | 第16页 |
| ·接触线性能要求 | 第16-17页 |
| ·柔性接触线的性能要求 | 第16页 |
| ·刚性接触线的性能要求 | 第16-17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新型接触线制备 | 第19-24页 |
| ·接触线材料的选择 | 第19-21页 |
| ·新型铜铝复合接触线的制备 | 第21-22页 |
| ·银铜坯料的制备 | 第21页 |
| ·复合工艺 | 第21-22页 |
| ·新型铜铝复合接触线的形状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 ·试验方案 | 第24-25页 |
| ·实验设备 | 第25页 |
| ·材料性能检测 | 第25-27页 |
| ·金相显微组织分析 | 第25-26页 |
|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接触线银铜合金抗软化和再结晶研究 | 第27-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 ·软化退火工艺 | 第27-28页 |
| ·布氏硬度测试 | 第28页 |
| ·银铜合金的抗软化性 | 第28-30页 |
| ·退火温度对银铜合金硬度影响 | 第28-29页 |
| ·退火时间对银铜合金硬度影响 | 第29-30页 |
| ·银铜合金的再结晶状况和组织变化 | 第30-34页 |
| ·再结晶动力学分析 | 第34-35页 |
| ·铜-铝复合接触线的的抗拉强度 | 第35-36页 |
| ·铜-铝复合接触线的断口形貌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接触线磨损行为研究 | 第38-5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 ·摩擦副对磨损失重的影响 | 第39-43页 |
| ·载荷与滑动速度对磨损失重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摩擦系数随时间的波动规律 | 第44-48页 |
| ·磨损表面形貌特征分析 | 第48-52页 |
| ·磨损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 ·磨料磨损机理 | 第52-53页 |
| ·粘着磨损机理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接触线银铜合金疲劳行为研究 | 第55-68页 |
|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 ·疲劳试样的制备 | 第55-56页 |
| ·疲劳实验过程 | 第56-57页 |
| ·疲劳断口观察 | 第57页 |
| ·银铜合金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 ·不同加工率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滞后回线) | 第58-59页 |
| ·循环应力响应曲线 | 第59-61页 |
| ·银铜合金疲劳断口特征 | 第61-64页 |
| ·疲劳裂纹源 | 第61-62页 |
| ·疲劳裂纹扩展区 | 第62-64页 |
| ·瞬断区 | 第64页 |
| ·疲劳断口纵向剖面显微组织分析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个人简历、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