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调温器罩体及成型模具的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调温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调温器罩体注塑成型CAE工艺分析 | 第22-47页 |
2.1 调温器罩体树脂材料的选用 | 第22-31页 |
2.1.1 筛选树脂材料 | 第22-23页 |
2.1.2 调温器罩体受力分析 | 第23-30页 |
2.1.3 罩体材料的选择 | 第30-31页 |
2.1.4 材料的基本特性 | 第31页 |
2.2 调温器罩体成型的填充分析 | 第31-40页 |
2.2.1 前期准备 | 第31-33页 |
2.2.2 浇口位置的确定 | 第33-34页 |
2.2.3 设定基本成型条件 | 第34-35页 |
2.2.4 填充时间分析 | 第35页 |
2.2.5 速度/压力切换时的压力 | 第35-36页 |
2.2.6 流动前沿温度 | 第36-37页 |
2.2.7 注射位置处压力:XY图 | 第37页 |
2.2.8 锁模压力:XY图 | 第37-38页 |
2.2.9 壁上的剪切应力 | 第38-39页 |
2.2.10 填充末端压力 | 第39页 |
2.2.11 熔接线 | 第39-40页 |
2.3 调温器罩体成型的翘曲变形分析 | 第40-46页 |
2.3.1 翘曲变形的分类及产生的原因 | 第40-41页 |
2.3.2 调温器罩体的X方向的翘曲分析 | 第41-43页 |
2.3.3 调温器罩体的Y方向的翘曲分析 | 第43-44页 |
2.3.4 调温器罩体的Z方向的翘曲分析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调温器罩体成型模具的优化设计 | 第47-71页 |
3.1 核定型腔数目 | 第47-48页 |
3.1.1 按注塑机规格参数核定型腔数目 | 第47-48页 |
3.1.2 根据经济性确定型腔数目 | 第48页 |
3.2 标准模架的选用 | 第48-49页 |
3.3 浇注系统的设计 | 第49-50页 |
3.4 模具设计总体规划 | 第50-53页 |
3.4.1 模具材料的选用 | 第50-51页 |
3.4.2 模具结构的总体规划 | 第51-53页 |
3.5 抽芯机构的设计 | 第53-58页 |
3.5.1 弯销抽芯机构的设计 | 第53-56页 |
3.5.2 油缸抽芯机构的设计 | 第56-57页 |
3.5.3 抽芯机构的镶件设计 | 第57-58页 |
3.6 熔接线的优化设计 | 第58-61页 |
3.6.1 动模芯熔接线的优化设计 | 第59-60页 |
3.6.2 滑块熔接线的优化设计 | 第60-61页 |
3.7 冷却水路的优化设计 | 第61-66页 |
3.7.1 动模侧冷却水路的优化设计 | 第61-63页 |
3.7.2 定模侧冷却水路的优化设计 | 第63-64页 |
3.7.3 滑块冷却水路的优化设计 | 第64-65页 |
3.7.4 冷却水路的优化效果 | 第65-66页 |
3.8 推板复位检测装置的设计 | 第66页 |
3.9 嵌件的设计 | 第66-70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制品试制与性能测试 | 第71-92页 |
4.1 注塑成型试验验证 | 第71-75页 |
4.1.1 优化后的模具 | 第71-72页 |
4.1.2 试验平台 | 第72-73页 |
4.1.3 试验过程与工艺参数 | 第73-75页 |
4.2 树脂材料验证 | 第75-77页 |
4.2.1 PA66材料的红外光谱检测 | 第75-76页 |
4.2.2 PA66材料的DSC分析 | 第76页 |
4.2.3 玻璃纤维含量的测量 | 第76-77页 |
4.2.4 塑化效果的检测 | 第77页 |
4.3 嵌件拉拔力扭力试验 | 第77-83页 |
4.3.1 温度传感器铜螺母拉拔力及扭力试验 | 第78-80页 |
4.3.2 M6铜螺母脱拔力试验 | 第80-81页 |
4.3.3 M8铜螺母脱拔力试验 | 第81-82页 |
4.3.4 HLC-007嵌件拉拔力试验 | 第82-83页 |
4.4 水密性试验 | 第83-85页 |
4.5 数据测量与分析 | 第85-90页 |
4.5.1 制品的装夹定位 | 第85-86页 |
4.5.2 平面度的检测 | 第86-88页 |
4.5.3 全尺寸检测 | 第88-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一、结论 | 第92-93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