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0-11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失效模式分析及质量改进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34页 |
2.1 质量成本理论和质量经济性综述 | 第13-24页 |
2.1.1 质量成本理论概念及发展 | 第13-15页 |
2.1.2 质量成本分类 | 第15-21页 |
2.1.3 质量成本模型 | 第21-24页 |
2.1.4 质量经济性 | 第24页 |
2.2 终端失效分析与质量综述 | 第24-26页 |
2.3 失效分析概念及其对电子产品质量的作用 | 第26-28页 |
2.3.1 失效分析的概念 | 第26页 |
2.3.2 失效分析程序及基本方法 | 第26-28页 |
2.4 失效模式分析与效用理论综述 | 第28-31页 |
2.4.1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基本理论概述 | 第28页 |
2.4.2 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在终端失效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2.4.3 终端失效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和实施步骤 | 第29-30页 |
2.4.4 数据分析在终端失效分析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2.5 质量改进理论概述 | 第31-34页 |
2.5.1 终端失效分析及持续改进的理论基础 | 第31-32页 |
2.5.2 质量与竞争力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三章 C 网络通讯产品终端失效分析 | 第34-54页 |
3.1 C 品牌产品终端失效分析之综合情况 | 第34-37页 |
3.1.1 C 品牌产品终端失效分析背景 | 第34-35页 |
3.1.2 终端失效分析部(RCFA)简介 | 第35-36页 |
3.1.3 开展终端失效品失效分析目的和作用 | 第36-37页 |
3.2 终端失效分析之系统和流程 | 第37-42页 |
3.2.1 F 公司 RCFA 部组织设置 | 第37-39页 |
3.2.2 终端失效品失效分析的运作 | 第39-41页 |
3.2.3 电子化信息系统 | 第41页 |
3.2.4 在产品寿命周期中失效分析策略 | 第41-42页 |
3.3 C 产品终端失效分析流程 | 第42-46页 |
3.3.1 失效分析主体流程 | 第42-45页 |
3.3.2 元器件失效分析 | 第45-46页 |
3.4 信息和数据分析在终端失效品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 第46-49页 |
3.4.1 终端失效现场信息收集 | 第46-47页 |
3.4.2 失效分析规划、信息搜集与整理 | 第47-48页 |
3.4.3 问题隔离到具体点时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整理 | 第48-49页 |
3.5 终端失效品失效分析管理和运作的管理(KPI) | 第49-52页 |
3.5.1 终端失效分析的时效性管理 | 第49-50页 |
3.5.2 明确失效原因分析案占比 | 第50-51页 |
3.5.3 终端失效分析信息管理 | 第51-52页 |
3.6 终端失效分析的信息管理及知识管理 | 第52-54页 |
第四章 F 公司基于终端失效分析的质量持续改进 | 第54-74页 |
4.1 F 公司制造产品质量及持续改善系统现状 | 第54-59页 |
4.1.1 基于终端失效的质量改善现状 | 第54-57页 |
4.1.2 终端失效问题持续改善规划和组织架构 | 第57-58页 |
4.1.3 终端失效品质持续改进推动宣传和说明 | 第58-59页 |
4.2 基于终端失效分析结果的质量持续改进 | 第59-64页 |
4.2.1 终端失效的改进模式 | 第59-61页 |
4.2.2 8D 方法推动质量改进 | 第61-63页 |
4.2.3 基于终端失效分析发现的质量改进 | 第63-64页 |
4.3 具体典型案例: | 第64-74页 |
4.3.1 案例分析及改善 | 第64-72页 |
4.3.2 案例总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4-7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发表论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