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防滑差速器发展状况 | 第11-15页 |
1.2.1 国外防滑差速器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1.2.2 国内防滑差速器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8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 第18-40页 |
2.1 差速器 | 第18-24页 |
2.1.1 普通差速器的原理 | 第18-21页 |
2.1.2 差速器的锁紧系数与转矩分配系数 | 第21-22页 |
2.1.3 差速器的效率与差速器的传动效率 | 第22-24页 |
2.2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 | 第24-30页 |
2.2.1 防滑差速器 | 第24页 |
2.2.2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介绍 | 第24-25页 |
2.2.3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的动力传递路线 | 第25-26页 |
2.2.4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6-30页 |
2.3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主要部件结构设计 | 第30-39页 |
2.3.1 整车的主要参数 | 第30页 |
2.3.2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设计 | 第30-33页 |
2.3.3 花键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2.3.4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锁止装置的凸轮结构设计 | 第34-36页 |
2.3.5 摩擦元件 | 第36-37页 |
2.3.6 弹性元件的设计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 SolidWorks 的差速器建模及装配干涉分析 | 第40-50页 |
3.1 SolidWorks 软件简介 | 第40-41页 |
3.2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1-46页 |
3.2.1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参数的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3.2.2 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2.3 凸轮的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3.2.4 其他部件的建模 | 第45-46页 |
3.3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模型的虚拟装配及干涉分析 | 第46-49页 |
3.3.1 虚拟装配技术的特点及优点 | 第46页 |
3.3.2 产品装配模型的结构层次 | 第46-47页 |
3.3.3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的虚拟装配 | 第47-48页 |
3.3.4 基于包容盒算法的差速器装配干涉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 ADMAS 的虚拟样机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50-68页 |
4.1 虚拟样机技术 | 第50-51页 |
4.1.1 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 | 第51页 |
4.2 虚拟样机技术应用软件 ADAMS 简介 | 第51-52页 |
4.3 Adams 动力学仿真基础理论 | 第52-54页 |
4.3.1 Adams 多刚体系统的坐标系统 | 第52页 |
4.3.2 Adams 多刚体系统的自由度 | 第52页 |
4.3.3 Adams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2-54页 |
4.4 齿轮碰撞接触理论 | 第54-57页 |
4.4.1 齿轮碰撞接触理论分析 | 第54-56页 |
4.4.2 碰撞刚度系数的计算 | 第56-57页 |
4.5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锁止装置的运动仿真分析 | 第57-61页 |
4.5.1 锁止装置虚拟样机约束及载荷的添加 | 第57-58页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5.3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的解锁 | 第60-61页 |
4.6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在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分析 | 第61-67页 |
4.6.1 自适应机械锁式防滑差速器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62页 |
4.6.2 直线行驶工况 | 第62-65页 |
4.6.3 转弯行驶工况 | 第65-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总结 | 第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