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0-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程序 | 第11-12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第12-23页 |
2.1 自我监控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1 元认知的概念及结构 | 第12页 |
2.1.2 自我监控 | 第12-18页 |
2.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2.1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分类 | 第19页 |
2.2.3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 第19页 |
2.2.4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5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 第20-21页 |
2.2.6 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我监控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2.3 有关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研究的简评 | 第21-23页 |
第三部分 研究一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23-3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3.1 被试 | 第23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3.3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3.4 施测及数据统计方法 | 第25页 |
3.4 统计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4.1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总体特点 | 第25-26页 |
3.4.2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第26-30页 |
3.5 个案访谈及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3.5.1 个案访谈的过程及其分析 | 第30-33页 |
3.5.2 个案访谈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研究二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其与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关系 | 第34-4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4-41页 |
4.3.1 被试 | 第34页 |
4.3.2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4.3.3 施测及数据统计方法 | 第35页 |
4.3.4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4.3.5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4.3.6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回归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总结 | 第41-46页 |
5.1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5.1.1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 第41页 |
5.1.2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性别特征 | 第41-42页 |
5.1.3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年级差异 | 第42页 |
5.1.4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学校、专业差异 | 第42页 |
5.1.5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的生源地差异 | 第42-43页 |
5.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5.2.1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情况 | 第43页 |
5.2.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5.3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 第44-46页 |
第六部分 教育建议 | 第46-49页 |
6.1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 | 第46-48页 |
6.1.1 鼓励学生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 | 第46页 |
6.1.2 良好校园网络学习环境的营造 | 第46-47页 |
6.1.3 增强网络学习中的意志力 | 第47页 |
6.1.4 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指导与训练 | 第47-48页 |
6.2 激发学习动机,提升网络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 第48-49页 |
第七部分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49-50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4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