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一) 国际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的相关研究 | 第8-9页 |
(二) 中澳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文献评述 | 第9-11页 |
(三) 中澳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评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 比较法 | 第13页 |
(三) 文本分析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中澳小学数学课程发展概观 | 第14-20页 |
一、澳大利亚小学数学课程历史发展 | 第14-17页 |
(一) 澳大利亚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两个主要阶段和特点 | 第14-15页 |
(二) 澳大利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 第15-17页 |
二、中国小学数学课程历史发展 | 第17-20页 |
(一) 中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五个主要阶段和特点 | 第17-18页 |
(二) 中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宏观比较 | 第20-29页 |
一、两国课程标准文本形成过程的比较分析 | 第20-22页 |
(一) 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标准文本的组织开发 | 第20页 |
(二) 中国数学课程标准文本的组织开发 | 第20-21页 |
(三) 从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比较课程标准文本开发的过程 | 第21-22页 |
二、两国课程标准整体框架的比较 | 第22-24页 |
(一) 《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标准》整体框架 | 第22-23页 |
(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整体框架 | 第23页 |
(三) 学科结构视角下的整体框架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三、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比较 | 第24-26页 |
(一) 两国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 第24页 |
(二) 小学数学观下的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三) 小学数学课程价值观下的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 第25-26页 |
四、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段划分的比较 | 第26-27页 |
(一) 两国小学数学课程学段划分 | 第26页 |
(二) 以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的特点比较分析 | 第26-27页 |
五、两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27-29页 |
(一) 两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 第27页 |
(二) 基于两国基础教育目的比较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中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微观比较 | 第29-51页 |
一、“数与代数”领域的比较 | 第29-35页 |
(一) 内容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二) 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30-35页 |
二、“几何”领域的比较 | 第35-42页 |
(一) 内容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二) 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38-42页 |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比较 | 第42-45页 |
(一) 内容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二) 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四、两国小学数学课程各领域的综合比较 | 第45-51页 |
(一) 两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广度比较 | 第45-47页 |
(二) 两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比较 | 第47-51页 |
第四章 中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评价的比较 | 第51-55页 |
一、课程实施建议的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一) 整体建议倾向于数学能力的培养 | 第51-52页 |
(二) 具体建议侧重于对教师的要求 | 第52页 |
(三) 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 | 第52页 |
二、课程评价的比较分析 | 第52-55页 |
(一) 多视角的课程评价 | 第53页 |
(二)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中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的启示 | 第55-59页 |
一、强调数学能力的同时重视一般能力的发展 | 第55页 |
二、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 第55-56页 |
三、注重多民族数学文化的融合 | 第56-57页 |
四、继承我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各国数学教育进行优势互补 | 第57-58页 |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应高度整合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