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2 写作立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 第13页 |
1.2.1 写作立意的概念 | 第13页 |
1.2.2 写作立意的重要性 | 第13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22页 |
1.3.1 写作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写作立意过程研究 | 第15-19页 |
1.3.3 写作立意教学研究 | 第19-22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4.3 研究课题的创新性 | 第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25页 |
1.5.3 实验研究法 | 第25页 |
1.5.4 问卷调查法 | 第25-26页 |
2 写作立意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2.1 初中一线教师的写作立意教学 | 第26-29页 |
2.1.1 初中一线教师的写作立意教学情况调查 | 第26-28页 |
2.1.2 初中一线教师写作立意教学的现状 | 第28页 |
2.1.3 初中一线教师写作立意教学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2.2 当代名师的写作立意教学 | 第29-35页 |
2.2.1 管建刚的写作立意教学 | 第30页 |
2.2.2 李白坚的写作立意教学 | 第30-31页 |
2.2.3 黄厚江的写作立意教学 | 第31-33页 |
2.2.4 于永正的写作立意教学 | 第33页 |
2.2.5 当代名师写作立意教学的局限性 | 第33-35页 |
3 “焦点体验扩散”写作模式及其立意方式 | 第35-43页 |
3.1 “焦点体验扩散”写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35-38页 |
3.1.1 生活世界的概念及特点 | 第35-36页 |
3.1.2 生活作文超越论 | 第36-38页 |
3.2 “焦点体验扩散”写作模式的各个环节 | 第38-41页 |
3.2.1 写作起源于个体与世界的交往 | 第39-40页 |
3.2.2 触发性焦点体验的出现 | 第40页 |
3.2.3 聚合与触发性体验相关、相似或相对的体验 | 第40页 |
3.2.4 描述体验,凸显主题 | 第40-41页 |
3.3 基于“焦点体验扩散”写作模式的立意方式 | 第41-43页 |
3.3.1 触发性焦点体验的激活——立意感思阶段 | 第41-42页 |
3.3.2 相关体验的吸附与组合——立意觉醒阶段 | 第42-43页 |
4 基于“焦点体验扩散”写作模式的立意教学 | 第43-48页 |
4.1 基于“焦点体验扩散”写作模式的立意教学建构 | 第43-45页 |
4.1.1 “焦点体验扩散”立意教学的实施步骤 | 第43-44页 |
4.1.2 “焦点体验扩散”立意教学的实施要求 | 第44-45页 |
4.2 “焦点体验扩散”立意教学的意义 | 第45-48页 |
4.2.1 立意的丰富性 | 第46页 |
4.2.2 立意的创造性 | 第46页 |
4.2.3 立意的超越性 | 第46-48页 |
5 基于“焦点体验扩散”写作模式的立意教学实践 | 第48-65页 |
5.1 作文立意教学设计 | 第48-54页 |
5.1.1 采用“焦点体验扩散”法的作文立意教学设计 | 第48-52页 |
5.1.2 采用传统方法的作文立意教学设计 | 第52-54页 |
5.2 作文立意教学实践的落实 | 第54-55页 |
5.3 作文立意教学实践效果评估 | 第55-63页 |
5.3.1 学生作文的相关数据统计 | 第55-56页 |
5.3.2 学生作文情况的对比与分析 | 第56-63页 |
5.4 小结 | 第63-65页 |
6 反思与总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