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7-9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9-10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第一节 公共决策的含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公共参与的含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博弈论的含义 | 第11-12页 |
第3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引入 | 第12-14页 |
一、《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 | 第12页 |
二、《劳动合同法》引发的波动 | 第12-14页 |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探讨 | 第14-19页 |
一、《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 | 第14-15页 |
二、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的分析 | 第15-19页 |
1、从政策议程的提出看 | 第16页 |
2、从立法理念上看 | 第16-17页 |
3、从立法路径上看 | 第17-18页 |
4、从参与的情况看 | 第18-19页 |
第4章 原因的分析 | 第19-25页 |
第一节 过度相信民意可能会导致“多数人暴政”或民主暴政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信息资源的不平衡性可能会消弱公共参与的质量 | 第21-22页 |
第三节 话语权的强弱可能会对参与双方的博奕产生影响 | 第22-24页 |
第四节 决策体系的官僚意识可能会对公共参与机制产生影响 | 第24-25页 |
第5章 建议:达到实质上有效公共参与决策的路径 | 第25-29页 |
第一节 建立公共参与者有效表达话语权的诉求机制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构建使参与者和决策者获取对称信息的平台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完善参与决策程序和组织技术保障 | 第28-2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29-31页 |
附: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34-35页 |
后记 | 第35-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