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9-13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基于现状的反思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理论 | 第13-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赏识教育应用于写作教学的心理学理论支撑 | 第15-19页 |
第一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赏识教育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与赏识教育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与赏识教育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赏识教育理念在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 | 第19-27页 |
第一节 解禁言说本能 | 第19-21页 |
一、作为言语存在的人 | 第19-20页 |
二、赏识教育在解禁人的言说本能中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培植心理要素 | 第21-23页 |
一、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 第21-22页 |
二、赏识教育策略在培植“才胆识力”中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愉悦创作体验 | 第23-25页 |
一、沃尔夫冈·伊赛尔的“潜在读者”理论 | 第23-24页 |
二、赏识教育策略在愉悦创作体验中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第四节 顺应写作思维 | 第25-27页 |
一、布鲁纳的直觉思维 | 第25页 |
二、赏识教育策略在顺应写作思维中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赏识教育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现实运用条件 | 第27-30页 |
第一节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赏识教育 | 第27-28页 |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第27-28页 |
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赏识教育的启示 | 第28页 |
第二节 高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赏识教育 | 第28-30页 |
一、高中学生的个性差异 | 第28-29页 |
二、高中学生个性差异对赏识教育的启示 | 第29-30页 |
第五章 赏识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30-50页 |
第一节 赏识理念下的命题策略 | 第30-37页 |
一、自由习作——自由作文命题样式 | 第31-33页 |
二、重视体验——生活作文命题样式 | 第33-34页 |
三、重视交流——对话作文命题样式 | 第34-37页 |
第二节 赏识理念下的唤醒策略 | 第37-39页 |
一、为了激发和鼓励——富有教学机智的启发诱导 | 第37页 |
二、找寻具有启发和召唤结构的范例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赏识教育理念下的“身份赋予”策略 | 第39-44页 |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者意识” | 第40-43页 |
二、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 | 第43页 |
三、组建写作共同体 | 第43-44页 |
第四节 赏识教育理念下的评价策略 | 第44-50页 |
一、评价的视角:从关注形式转向关注内容 | 第45-46页 |
二、评价的目的:为了学生的提升和发展 | 第46-47页 |
三、评价的高度:选取“可达到”的行为,重视替代性满足 | 第47页 |
四、评价的语言:抵制语言的“钝化” | 第47-48页 |
五、评价的建议:可改进性和建设性 | 第48页 |
六、评价后的写作成果:重视发表 | 第48-50页 |
第六章 赏识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第50-55页 |
第一节 写作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实践计划 | 第50-51页 |
一、实践前的计划安排 | 第50-51页 |
二、实践中的优化调整 | 第51页 |
第二节 写作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实践结果及分析 | 第51-55页 |
一、实践结果 | 第51-54页 |
二、基于实践结果的分析 | 第54-55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