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与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探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2页
        1.2.1 概念图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0页
        1.2.2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3 中学地理教学中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培养的研究进展第12页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结构第12-14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第14-2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7页
        2.1.1 概念图的界定第14页
        2.1.2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异同第14-15页
        2.1.3 地理信息技术第15-16页
        2.1.4 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第16-17页
    2.2 理论基础分析第17-20页
        2.2.1 有意义的学习理论第17页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7-18页
        2.2.3 认知学习理论第18-20页
第3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20-32页
    3.1 必要性分析第20-29页
        3.1.1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必要性分析第20-26页
        3.1.2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必要性分析第26-27页
        3.1.3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必要性分析第27-28页
        3.1.4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与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的必要性分析第28-29页
    3.2 可行性分析第29-30页
        3.2.1 概念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可行性分析第29-30页
        3.2.2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可行性分析第30页
    3.3 运用概念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的应用原则第30-32页
第4章 运用概念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教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32-54页
    4.1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制作我国西北地区NDVI植被指数变化图第32-40页
        4.1.1 研究区概况第32页
        4.1.2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32-40页
    4.2 运用概念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培养归纳和演绎能力的“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第40-52页
        4.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的分析第40-42页
        4.2.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过程第42-52页
    4.3 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第52-54页
        4.3.1 教学效果评价第52-53页
        4.3.2 教学效果分析第53-54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5.1 研究结论第54页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54-55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附录1第58-64页
附录2第64-68页
附录3第68-70页
附录4第70-7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2-74页
致谢第74-76页
个人简历第76-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身反应(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福州市G小学为例
下一篇:赏识教育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