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理论及分析 | 第14-24页 |
2.1 团队断裂带与董事会断裂带含义界定 | 第14-17页 |
2.1.1 团队断裂带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1.2 董事会断裂带的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2.2 断裂带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社会认同理论 | 第17-18页 |
2.2.2 自我分类理论 | 第18页 |
2.2.3 相似吸引范式 | 第18-19页 |
2.3 断裂带的衡量 | 第19-21页 |
2.3.1 Fau算子 | 第20页 |
2.3.2 子团体强度法 | 第20页 |
2.3.3 FLS理论 | 第20-21页 |
2.4 企业价值概念及其衡量 | 第21-23页 |
2.4.1 企业价值概念 | 第21-22页 |
2.4.2 企业价值的衡量 | 第22-23页 |
2.5 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分析 | 第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实证分析过程 | 第24-43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3.1.1 董事会断裂带强度与企业价值的假设 | 第24页 |
3.1.2 董事会断裂带距离的调节作用假设 | 第24-25页 |
3.1.3 独立董事兼职情况的调节作用假设 | 第25-26页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26页 |
3.3 变量选取与说明 | 第26-37页 |
3.3.1 被解释变量 | 第26-33页 |
3.3.2 解释变量 | 第33-35页 |
3.3.3 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 | 第35-37页 |
3.4 模型选取 | 第37-38页 |
3.5 实证结果 | 第38-41页 |
3.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3.5.2 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5.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实证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 第43-48页 |
4.1 实证结论分析 | 第43-45页 |
4.1.1 董事会断裂带强度与企业价值实证结论分析 | 第43页 |
4.1.2 董事会断裂带距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论分析 | 第43-44页 |
4.1.3 独立董事兼职情况的调节作用实证结论分析 | 第44-45页 |
4.2 政策建议 | 第45-46页 |
4.2.1 重点关注董事会任务相关断裂带的强度 | 第45页 |
4.2.2 利用好董事会断裂带距离的调节作用 | 第45页 |
4.2.3 促进运行不健全的董事会进行改组 | 第45-46页 |
4.2.4 改善独立董事的提名制度 | 第46页 |
4.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