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研究概述 | 第11-19页 |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1. 文学活动 | 第11页 |
2. 文学接受 | 第11-12页 |
3. 文学接受活动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 文学接受活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3-14页 |
2. 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探索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5-18页 |
1. 研究缘起 | 第15-1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现状 | 第19-28页 |
(一) 教学现状 | 第19-23页 |
1. 课堂教学设计远离学生主体 | 第19-21页 |
2. 课堂中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固化 | 第21-22页 |
3. 课堂中文本解读教学活动的两个倾向 | 第22-23页 |
(二) 问题透视 | 第23-28页 |
1. 主体性的缺失 | 第23-25页 |
2. 审美意识的忽视 | 第25-26页 |
3. 交流互动的弱化 | 第26-28页 |
三、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再审视 | 第28-39页 |
(一) 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 第28-33页 |
1. 基本形式 | 第28-32页 |
2. 特点 | 第32-33页 |
(二) 文学接受理论下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教学的启示 | 第33-39页 |
1. 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过程 | 第33-36页 |
2. 一般文学接受活动与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区别 | 第36-37页 |
3. 文学接受理论下的语文教学启示 | 第37-39页 |
四、高中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指导策略 | 第39-49页 |
(一) 组织文学接受活动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 第39-40页 |
1. 主体性原则 | 第39页 |
2. 交流性原则 | 第39-40页 |
3. 文学性原则 | 第40页 |
4. 差异性原则 | 第40页 |
5. 时代性原则 | 第40页 |
(二) 有效开展文学接受活动课堂的教学策略 | 第40-49页 |
1. 重视学生“期待视野”,推进教学的个性化设计 | 第41-43页 |
2. 填补“召唤结构”空白,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 第43-46页 |
3. 在启发中促进“视野融合”,放飞学生的文学想象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布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