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精神分析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人格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7页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第9-12页
        (一)选题目的及背景第9-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第12-14页
        (二)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15-17页
        (一)研究思路第15页
        (二)研究创新点第15-17页
第一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高校辅导员人格研究的内在关联第17-32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第17-22页
        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提出第18页
        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内容第18-21页
        三、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特点第21-22页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人格研究概述第22-26页
        一、高校辅导员人格的内涵第22-23页
        二、高校辅导员人格现状第23-26页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人格研究的意义第26-29页
        一、时代的召唤—新时代背景下的迫切需求第26-27页
        二、职业的期望—对学生良好人格塑造的需求第27-28页
        三、个体的追问—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求第28-29页
    第四节 精神分析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人格研究可行性分析第29-31页
        一、精神分析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人格研究的必要性第30页
        二、精神分析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人格研究的可行性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二章 精神分析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人格解读第32-40页
    第一节 人格结构理论下高校辅导员人格第32-35页
        一、“本我”的追问—辅导员的“快乐”在哪里第32-33页
        二、“自我”的建构—辅导员的现状是怎样第33-35页
        三、“超我”的实现—至善的职业愿景何以可能第35页
    第二节 人格动力理论下高校辅导员人格第35-37页
        一、“三我”互动的冲突常态—辅导员情绪生态的忧乐徘徊第35-36页
        二、心理能量的“自我”损耗—辅导员的内驱力何在第36-37页
    第三节 人格适应理论下高校辅导员人格第37-39页
        一、客观性焦虑普遍存在—多重身份下辅导员多重角色扮演的困境第37-38页
        二、应对焦虑的防御机制—辅导员职业倦怠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精神分析视野下高校辅导员人格提升启示第40-50页
    第一节“三我”互动平衡对辅导员人格提升的启示第40-46页
        一、来自“本我”的警示—自我认识和评价是人格提升的前提第40-41页
        二、来自“自我”的意义—自我调整与修正是人格提升的基本途径第41-44页
        三、来自“超我”的建议—自我超越与完善是人格提升的境界第44-46页
    第二节 人格动力理论下高校辅导员人格的启示第46-47页
        一、保持无意识中的积极心态第46页
        二、“本我”心理能量释放的正面引导第46-47页
    第三节 人格适应理论下高校辅导员人格提升启示第47-49页
        一、善用成熟的防御机制释放消极情绪第47-48页
        二、善用升华防御机制对抗失落情绪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德育智慧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下一篇: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