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力舒使命模式”下社工机构的角色定位研究--以L市社工机构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一) 中外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 | 第9-11页 |
(二) 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经验探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研究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 研究现实意义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理论依据及分析工具 | 第18-21页 |
一、研究理论支撑 | 第18-19页 |
(一) 社会组织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第18页 |
(二) 认知行为理论 | 第18-19页 |
(三) 系统与生态视角 | 第19页 |
二、研究分析工具:亚力舒使命模式 | 第19-21页 |
第三章 L市社工机构专业化的发展与成长 | 第21-29页 |
一、L市社工机构成长与发展 | 第21-22页 |
二、L市社工机构专业服务开展概况 | 第22-29页 |
(一) 个案开展案例综述 | 第23-26页 |
(二) 小组活动开展概况 | 第26-27页 |
(三) 社区活动实务开展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亚力舒使命模式下社工机构发展的角色约束 | 第29-39页 |
一、目的-浅层性生存意识倾向明显 | 第29-32页 |
(一) 地区相关民政部门 | 第29-30页 |
(二) 机构创办者 | 第30页 |
(三) 机构行政管理者 | 第30-31页 |
(四) 一线社会工作者 | 第31-32页 |
二、价值-机构专业精神信念淡化 | 第32-34页 |
(一) 一线专业社工信念失守 | 第32-33页 |
(二) 社工机构专业信念丢失 | 第33页 |
(三) 机构专业文化塑造淡化 | 第33-34页 |
三、策略-专业契合性实践服务不足 | 第34-37页 |
(一) 嵌入式发展的专业身份塌陷 | 第35页 |
(二) 项目化运作的专业获得感模糊 | 第35-36页 |
(三) 专业方法的技术性问题 | 第36-37页 |
四、行为-政府治理体系下的附属品 | 第37-39页 |
(一) 项目评估下的形式主义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亚力舒使命模式下社工机构发展的角色转向 | 第39-51页 |
一、专业使命下的存在感获得 | 第39-41页 |
(一) 机构专业存在意识 | 第39-40页 |
(二) 社工自我身份认同 | 第40页 |
(三) 社会给予身份承认 | 第40-41页 |
二、机构专业精神信念的重拾 | 第41-42页 |
(一) 机构文化的专业信念渗透 | 第41页 |
(二) 机构管理的专业精神遵循 | 第41-42页 |
三、专业方法运用的技术体现 | 第42-47页 |
(一) 个案技术转向深挖 | 第42-45页 |
(二) 小组工作专业应用 | 第45-46页 |
(三) 社区工作功能体现 | 第46-47页 |
四、依附性背景下的行为转向 | 第47-51页 |
(一) 机构专业人才的转变培养 | 第47-48页 |
(二) 机构专业督导机制再健全 | 第48页 |
(三) 超越依赖性的劣势生境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一、研究小结 | 第51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