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广韵》小韵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6-14页 |
| 1.1 “王三”概况 | 第6-9页 |
| 1.1.1 传本及成书年代 | 第6-7页 |
| 1.1.2 体例及旨趣 | 第7-8页 |
| 1.1.3 学术价值 | 第8页 |
| 1.1.4 反切注音研究概述 | 第8-9页 |
| 1.2 《广韵》概况 | 第9-12页 |
| 1.2.1 《广韵》版本 | 第10页 |
| 1.2.2 《广韵》价值 | 第10-11页 |
| 1.2.3 《广韵》反切注音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 1.2.4 “王三”《广韵》反切相互比较研究概况 | 第12页 |
| 1.3 意义、目标、材料及方法 | 第12-14页 |
| 1.3.1 意义 | 第12页 |
| 1.3.2 材料及目标 | 第12页 |
| 1.3.3 方法 | 第12-14页 |
| 第2章 “王三”切语补正 | 第14-27页 |
| 2.1 切语不清晰、误脱误衍 | 第14-17页 |
| 2.1.1 切语不清晰 | 第14-15页 |
| 2.1.2 切语误脱误衍 | 第15-17页 |
| 2.2 切语上下字误 | 第17-23页 |
| 2.2.1 切语上字误 | 第17-20页 |
| 2.2.2 切语下字误 | 第20-22页 |
| 2.2.3 切语上下字皆误 | 第22-23页 |
| 2.3 切语补正表 | 第23-27页 |
| 第3章 “王三”《广韵》小韵比较研究 | 第27-41页 |
| 3.1 “王三”转移小韵 | 第27-31页 |
| 3.1.1 三四等韵的合流 | 第27页 |
| 3.1.2 三等韵的合一 | 第27-28页 |
| 3.1.3 二三等韵相混 | 第28页 |
| 3.1.4 一三等韵相混 | 第28-29页 |
| 3.1.5 二等韵“重韵”的混同 | 第29-31页 |
| 3.2 “王三”合并小韵 | 第31-33页 |
| 3.2.1 音同小韵合并 | 第31-32页 |
| 3.2.2 声母不同小韵合并 | 第32-33页 |
| 3.3 “王三”被删小韵 | 第33-41页 |
| 3.3.1 “王三”被删小韵概况 | 第34-35页 |
| 3.3.2 “王三”被删小韵分析 | 第35-41页 |
| 第4章 “王三”《广韵》小韵切语用字不同 | 第41-75页 |
| 4.1 “王三”《广韵》切语用字差异概况 | 第41-42页 |
| 4.2 “王三”《广韵》切语用字差异 | 第42-54页 |
| 4.2.1 切上字不同,切下字相同 | 第42-46页 |
| 4.2.2 切下字不同,切上字相同 | 第46-48页 |
| 4.2.3 切语上下字皆不同 | 第48-54页 |
| 4.3 “王三”《广韵》用字不同所反映的语音现象 | 第54-75页 |
| 4.3.1 声母部分 | 第54-60页 |
| 4.3.2 韵母部分 | 第60-75页 |
| 结语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附录A 上字不同音韵地位相同 | 第78-85页 |
| 附录B 下字不同音韵地位相同 | 第85-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