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自我怜悯的界定 | 第8-16页 |
1.1 自我怜悯的提出 | 第8-9页 |
1.2 自我怜悯的定义及成分 | 第9-10页 |
1.3 自我怜悯与其他的心理学取向 | 第10-13页 |
1.3.1 自我关联模型 | 第10-11页 |
1.3.2 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11-12页 |
1.3.3 情绪调整 | 第12-13页 |
1.4 自我怜悯与自尊 | 第13页 |
1.5 个体自我怜悯和团体自我怜悯的区别 | 第13-16页 |
2 自我怜悯的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2.1 国外有关自我怜悯的研究 | 第16-22页 |
2.1.1 关于自我怜悯测量的研究 | 第16-17页 |
2.1.2 自我怜悯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3 关于自我怜悯功能的研究 | 第18-20页 |
2.1.4 自我怜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 | 第20-22页 |
2.2 国内关于自我怜悯的研究 | 第22-23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3-26页 |
3.1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3.1.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3.1.2 现实意义 | 第23页 |
3.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24页 |
3.2.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2.2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3.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4-26页 |
4 实证研究 | 第26-43页 |
4.1 研究一大学生自我怜悯问卷的修订 | 第26-32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4.1.3 研究结果 | 第27-32页 |
4.2 研究二大学生自我怜悯的现状以及相关研究 | 第32-39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4.2.3 研究结果 | 第33-39页 |
4.4 研究三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自我怜悯水平的实证研究 | 第39-43页 |
4.4.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4.4.2 研究方法 | 第39页 |
4.4.3 研究程序 | 第39-40页 |
4.4.4 团体辅导方案 | 第40-41页 |
4.4.5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4.6 研究结果 | 第41-43页 |
5 讨论 | 第43-48页 |
5.1 大学生自我怜悯量表的修订 | 第43-45页 |
5.1.1 大学生自我怜悯量表的效度 | 第43-44页 |
5.1.2 大学生自我怜悯量表的信度 | 第44-45页 |
5.2 大学生自我怜悯现状的研究 | 第45-46页 |
5.3 大学生人格特质、自我怜悯和焦虑的关系 | 第46-47页 |
5.4 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怜悯水平的效果 | 第47-48页 |
6 研究总结 | 第48-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48-50页 |
6.2.1 研究创新 | 第48-49页 |
6.2.2 研究不足 | 第49页 |
6.2.3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 | 第55-60页 |
附录一:大学生自我怜悯量表 | 第55页 |
附录二:焦虑自评量表 | 第55-56页 |
附录三:大五人格问卷 | 第56页 |
附录四:愉快事件记录表 | 第56-57页 |
附录五:不愉快事件记录表 | 第57页 |
附录六:自我怜悯和自我抚慰想法记录表 | 第57-58页 |
附录七:自我评判想法记录表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