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问题青少年的研究 | 第9-11页 |
1.1.1 问题行为的界定 | 第9页 |
1.1.2 问题青少年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1.2 家庭功能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1 家庭功能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2 家庭功能的理论概况 | 第12-13页 |
1.2.3 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 情绪调节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1 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2 情绪调节的理论概况 | 第15-17页 |
1.3.3 情绪调节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4 依恋的研究 | 第18-21页 |
1.4.1 依恋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1.4.2 依恋的理论概况 | 第18-19页 |
1.4.3 依恋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5 家庭功能、情绪调节对青少年依恋的影响研究 | 第21-23页 |
1.5.1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依恋 | 第21-22页 |
1.5.2 情绪调节与青少年依恋 | 第22-23页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2.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23-24页 |
2.1.1 研究背景 | 第23-24页 |
2.1.2 问题提出 | 第24页 |
2.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3 研究假设与流程 | 第26-28页 |
3.1 研究基本假设 | 第26-27页 |
3.2 研究流程图 | 第27-28页 |
4 实证研究 | 第28-51页 |
4.1 研究一问题青少年家庭功能、情绪调节与依恋的特点研究 | 第28-34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4.1.3 研究结果 | 第29-32页 |
4.1.4 讨论 | 第32-34页 |
4.2 研究二 问题青少年家庭功能、情绪调节与依恋的关系研究 | 第34-40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4.2.3 研究结果 | 第34-38页 |
4.2.4 讨论 | 第38-40页 |
4.3 研究三 问题青少年情绪调节在家庭功能与依恋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 第40-48页 |
4.3.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4.3.2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4.3.3 研究结果 | 第40-47页 |
4.3.4 讨论 | 第47-48页 |
4.4 研究四 问题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短期干预 | 第48-51页 |
4.4.1 研究目的 | 第48页 |
4.4.2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4.4.3 研究结果 | 第49-51页 |
5 综合讨论 | 第51-56页 |
5.1 问题青少年家庭功能、情绪调节与依恋的特点 | 第51-52页 |
5.2 问题青少年家庭功能、情绪调节与依恋的关系 | 第52页 |
5.3 问题青少年情绪调节在家庭功能与依恋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 第52-53页 |
5.4 干预评估 | 第53页 |
5.5 对今后问题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启示 | 第53-54页 |
5.6 本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 第54-56页 |
5.6.1 研究创新 | 第54页 |
5.6.2 局限与展望 | 第54-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附录一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节选 | 第63-64页 |
附录二 情绪调节量表(ERS)节选 | 第64-65页 |
附录三 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节选 | 第65-67页 |
附录四 理情教育课程举例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