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8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1页 |
| 1. 感恩 | 第9-10页 |
| 2. 感恩教育 | 第10页 |
| 3. 感恩教育思想 | 第10-11页 |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1. 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2. 关于感恩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 2. 历史研究法 | 第16-17页 |
| 3. 比较研究法 | 第17-18页 |
| 一、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 第18-26页 |
| (一)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 第18-21页 |
| 1.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 第18-19页 |
| 2. 社会政治环境骤变 | 第19-20页 |
| 3. 学术文化百家争鸣 | 第20-21页 |
| (二)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思想渊源 | 第21-26页 |
| 1. “反哺报恩”的自然本能 | 第21-22页 |
| 2. “祭祀感恩”的社会信仰 | 第22-26页 |
| 二、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目的与内容 | 第26-36页 |
| (一)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目的 | 第26-29页 |
| 1. 培养“孝子贤孙” | 第26-27页 |
| 2. 培养“圣人君子” | 第27-29页 |
| (二)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内容 | 第29-36页 |
| 1. 孝为报亲恩 | 第29-31页 |
| 2. 忠为报君恩 | 第31-32页 |
| 3. 节为报夫恩 | 第32-33页 |
| 4. 义为报友恩 | 第33-35页 |
| 5. 尊为报师恩 | 第35-36页 |
| 三、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的方法与特点 | 第36-41页 |
| (一)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的方法 | 第36-39页 |
| 1. 榜样示范 | 第36-37页 |
| 2. 自省自克 | 第37-38页 |
| 3. 思想熏陶 | 第38-39页 |
| (二)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的基本特点 | 第39-41页 |
| 1. 历史性 | 第39页 |
| 2. 相对性 | 第39-40页 |
| 3. 政治性 | 第40-41页 |
| 四、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当代价值 | 第41-49页 |
| (一)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41-42页 |
| 1. 陶冶人性情操,培养道德品质 | 第41页 |
| 2. 基于血缘亲情,和睦家庭氛围 | 第41-42页 |
| 3. 缓和阶级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 第42页 |
| (二)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消极影响 | 第42-44页 |
| 1. 绝对服从的感恩观念具有不平等性 | 第42-43页 |
| 2. 感恩意识扩大化造成国民性格扭曲 | 第43-44页 |
| (三) 先秦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4-49页 |
| 1. 传承儒家注重个人修养美德,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 第44-45页 |
| 2. 传承儒家以孝为本美德,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 第45-47页 |
| 3. 传承儒家尊师重道美德,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 第47页 |
| 4. 传承儒家和家安邦美德,创建和谐社会环境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