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白车身轻量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6-17页 |
1.3 白车身轻量化的主要途径 | 第17-34页 |
1.3.1 高强轻质材料 | 第17-26页 |
1.3.2 车身结构优化 | 第26-29页 |
1.3.3 新工艺和连接技术的应用 | 第29-34页 |
1.4 轻量化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白车身多目标优化的基本理论 | 第37-49页 |
2.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37-40页 |
2.1.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8页 |
2.1.2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 第38页 |
2.1.3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2.1.4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2.1.5 哈默斯雷试验设计 | 第40页 |
2.2 近似模型方法 | 第40-46页 |
2.2.1 多项式响应面方法 | 第41-42页 |
2.2.2 克里格方法 | 第42-43页 |
2.2.3 径向基神经网络方法 | 第43-46页 |
2.3 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46-48页 |
2.3.1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第46-47页 |
2.3.2 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的性能分析和对比 | 第49-83页 |
3.1 白车身静态弯扭刚度分析 | 第49-53页 |
3.1.1 白车身静态弯曲刚度仿真分析 | 第49-50页 |
3.1.2 白车身静态弯曲刚度试验和仿真性能对比 | 第50-51页 |
3.1.3 白车身静态扭转刚度仿真分析 | 第51页 |
3.1.4 白车身静态扭转刚度试验和仿真性能对比 | 第51-53页 |
3.2 白车身低阶模态分析 | 第53-59页 |
3.2.1 白车身低阶模态仿真分析 | 第53-55页 |
3.2.2 白车身低阶模态试验和仿真性能对比 | 第55-59页 |
3.3 整车碰撞安全性能分析 | 第59-82页 |
3.3.1 整车碰撞仿真理论 | 第59-65页 |
3.3.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前处理设置 | 第65-70页 |
3.3.3 正碰安全性分析 | 第70-77页 |
3.3.4 侧碰安全性分析 | 第77-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白车身前端参数化建模及白车身耦合模型的性能对比 | 第83-107页 |
4.1 SFE-CONCEPT软件简介 | 第84-88页 |
4.1.1 隐式参数化模型的组成元素及作用 | 第85-86页 |
4.1.2 创建隐式参数化模型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 第86-88页 |
4.2 参数化白车身前端模型的创建 | 第88-90页 |
4.3 参数化前端白车身耦合模型的创建 | 第90-92页 |
4.4 参数化前端白车身耦合模型性能对比 | 第92-106页 |
4.4.1 耦合模型静态弯扭刚度性能对比 | 第94-96页 |
4.4.2 耦合模型低阶模态性能对比 | 第96-97页 |
4.4.3 耦合模型的整车正碰安全性能对比 | 第97-103页 |
4.4.4 耦合模型的整车侧碰安全性能对比 | 第103-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5章 白车身耦合模型的参数化前端一体化轻量化优化设计 | 第107-141页 |
5.1 白车身前端轻量化优化设计的变量录制 | 第108-109页 |
5.2 白车身前端轻量化优化设计的变量筛选方法 | 第109-116页 |
5.2.1 白车身线性力学性能响应指标的变量筛选方法研究 | 第109-110页 |
5.2.2 白车身非线性力学性能响应指标的变量筛选方法研究 | 第110-116页 |
5.3 白车身前端轻量化优化设计的综合灵敏度分析方法 | 第116-121页 |
5.4 白车身前端轻量化优化设计的近似模型选取 | 第121-123页 |
5.5 白车身耦合模型的参数化前端模型改进 | 第123-125页 |
5.6 参数化前端改进模型轻量化优化设计的变量及材料成本计算方法 | 第125-127页 |
5.6.1 参数化前端改进模型轻量化优化设计的变量 | 第125-126页 |
5.6.2 设计变量材料成本的计算方法 | 第126-127页 |
5.7 参数化前端改进模型轻量化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127-132页 |
5.8 优化模型与耦合模型的性能对比 | 第132-140页 |
5.8.1 优化模型与耦合模型的静态弯扭刚度性能对比 | 第132页 |
5.8.2 优化模型与耦合模型的低阶模态性能对比 | 第132-133页 |
5.8.3 优化模型与耦合模型的正碰安全性能对比 | 第133-135页 |
5.8.4 优化模型与耦合模型的侧碰安全性能对比 | 第135-140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41-142页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42-14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9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