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9-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3页 |
1.1.1 国外政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1.2 我国政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与问题 | 第20-21页 |
1.1.3 开展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21-23页 |
1.2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24-30页 |
1.3.1 章节安排 | 第24-27页 |
1.3.2 方法论 | 第27-2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0-45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2.1.1 知识的定义 | 第30-31页 |
2.1.2 关于政产学概念的界定 | 第31-33页 |
2.2 知识联盟研究综述 | 第33-36页 |
2.2.1 知识联盟的定义 | 第33-34页 |
2.2.2 知识联盟的动因与特征 | 第34-35页 |
2.2.3 小结 | 第35-36页 |
2.3 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 第36-38页 |
2.3.1 内部要素之间协同创新的研究 | 第36页 |
2.3.2 外部要素之间协同创新的研究 | 第36-37页 |
2.3.3 小结 | 第37-38页 |
2.4 合作教育研究综述 | 第38-43页 |
2.4.1 合作教育的内涵 | 第38-40页 |
2.4.2 合作教育的模式 | 第40-42页 |
2.4.3 小结 | 第42-43页 |
2.5 现有文献综述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43-45页 |
3 整体性多案例研究和研究框架的提出 | 第45-66页 |
3.1 方法论介绍 | 第46-48页 |
3.1.1 概述 | 第46-47页 |
3.1.2 案例分析步骤 | 第47-48页 |
3.2 美国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 第48-54页 |
3.2.1 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发展历程 | 第48-49页 |
3.2.2 美国“工程教育中心”(EEC)模式及其机制 | 第49-52页 |
3.2.3 政产学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 第52-54页 |
3.3 日本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 第54-59页 |
3.3.1 日本政产学合作的发展历程 | 第54-56页 |
3.3.2 日本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核心机制 | 第56-57页 |
3.3.3 日本政产学的相互关系及启示 | 第57-59页 |
3.4 德国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 第59-63页 |
3.4.1 德国政产学协同合作的发展历程 | 第59-60页 |
3.4.2 德国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核心机制 | 第60-61页 |
3.4.3 德国政产学的相互关系与启示 | 第61-63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63-66页 |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66-80页 |
4.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66-69页 |
4.1.1 问卷设计 | 第66-68页 |
4.1.2 数据统计收集分析 | 第68页 |
4.1.3 分析的方法与操作原理 | 第68-69页 |
4.2 变量的测量 | 第69-78页 |
4.2.1 政府相关因素对政产学人才合作培养的影响 | 第69-70页 |
4.2.2 企业相关因素对政产学人才合作培养的影响 | 第70-72页 |
4.2.3 高校相关因素对政产学人才合作培养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4 影响政产学人才合作培养的中介因素 | 第73-76页 |
4.2.5 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绩效 | 第76-78页 |
4.3 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过程模型及假设 | 第78-80页 |
5 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过程实证研究 | 第80-101页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80-87页 |
5.2 测量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87-95页 |
5.2.1 信度检验 | 第87-90页 |
5.2.2 因子分析 | 第90-95页 |
5.3 相关分析 | 第95页 |
5.4 回归分析 | 第95-96页 |
5.5 结构方程分析 | 第96-101页 |
5.5.1 数据正态性检验 | 第96页 |
5.5.2 全模型 | 第96-97页 |
5.5.3 模型检验与修正 | 第97-100页 |
5.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6 基于知识联盟视角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第101-111页 |
6.1 基于政产学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 第101-105页 |
6.1.1 政府驱动型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 第101-102页 |
6.1.2 产业驱动型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 第102-103页 |
6.1.3 高校驱动型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 第103-105页 |
6.2 基于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匹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 第105-111页 |
6.2.1 浙江省产业发展特征及人才需求分析 | 第105-109页 |
6.2.2 浙江省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 第109-111页 |
7 基于知识联盟视角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公共政策研究 | 第111-117页 |
7.1 基于高校驱动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公共政策分析 | 第111-112页 |
7.2 基于产业驱动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公共政策分析 | 第112-114页 |
7.3 基于政府驱动知识联盟的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公共政策分析 | 第114-11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3页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7-119页 |
8.2 本研究理论贡献及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8.2.1 提出基于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的驱动联盟因素分析框架,丰富和发展了协同创新理论 | 第119页 |
8.2.2 通过实证分析战略联盟、知识联盟和组织联盟在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揭示政产学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本质机理 | 第119-120页 |
8.2.3 针对浙江省产业发展特征,科学分析政府驱动型、高校驱动型和企业驱动型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 第120页 |
8.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130-131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第131-13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