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导论 | 第11-34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9页 |
| (一) 理论审思:倾听意义重大,对其关注是教学论研究实践品性的体现 | 第11-12页 |
| (二) 现实审视:课堂教学忽视倾听,“静悄悄的革命”势在必行 | 第12-15页 |
| (三) 思考历程:从教学技巧到丰富内涵的渐进理解 | 第15-17页 |
| (四) 条件催生:对本真教学的理解以及多学科的启发 | 第17-19页 |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9-29页 |
| (一) 相关领域中的倾听研究 | 第19-23页 |
| (二) 教育领域中的倾听研究 | 第23-28页 |
| (三) 对倾听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28-29页 |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价值 | 第29-34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三) 研究价值 | 第32-34页 |
| 第一章 倾听:一个意蕴丰富的词语 | 第34-49页 |
| 一、词源学考察:倾听基本涵义的初现 | 第34-38页 |
| (一) 汉语语境中的“倾听” | 第35-36页 |
| (二) 英语语境中的“倾听” | 第36-38页 |
| 二、生理学考察:倾听是复杂的思维活动 | 第38-39页 |
| (一) 倾听是一种主动、复杂的行为 | 第38页 |
| (二) 倾听涉及到多种刺激和思维活动 | 第38-39页 |
| 三、社会学考察:倾听蕴含着积极的人文态度 | 第39-42页 |
| (一) 倾听是人际交往沟通的重要方式 | 第39-40页 |
| (二) 倾听蕴含着积极的人文态度 | 第40-42页 |
| 四、哲学考察:倾听的生存意味、共在特征与德性特点 | 第42-49页 |
| (一) 倾听是人本真存在方式 | 第42-43页 |
| (二) 倾听体现了共在的关系 | 第43-44页 |
| (三) 倾听具有德性特点 | 第44-49页 |
| 第二章 教学倾听:内涵、性质与审美阐释 | 第49-65页 |
| 一、教学倾听的定义及其解析 | 第49-57页 |
| (一) 教学倾听的定义 | 第49-50页 |
| (二) 教学倾听定义解析 | 第50-57页 |
| 二、教学倾听的性质 | 第57-60页 |
| (一) 目的性与工具性共存 | 第57-58页 |
| (二) 求真性与向善性共在 | 第58-59页 |
| (三) 情感性与智慧性相伴 | 第59页 |
| (四) 创造性与审美性相随 | 第59-60页 |
| 三、教学倾听的审美阐释 | 第60-65页 |
| (一) 教学倾听中所蕴含的美的表现 | 第60-63页 |
| (二) 教学倾听中所蕴含的美的实质 | 第63-65页 |
| 第三章 教学倾听的两维分析 | 第65-90页 |
| 一、教学倾听的品性之维分析 | 第65-77页 |
| (一) 倾听:教学中的“我-你”相遇与共在 | 第65-73页 |
| (二) 教学倾听:体现了教学的自成目的性 | 第73-77页 |
| 二、教学倾听的理性之维分析 | 第77-90页 |
| (一) 教学的复杂性与多种样式和教学实践 | 第78-79页 |
| (二) 教学倾听:创造三重意义与关系的实践 | 第79-81页 |
| (三) 教学倾听:一种教学实践智慧 | 第81-90页 |
| 第四章 教学倾听主体分析 | 第90-114页 |
| 一、教师作为倾听者 | 第90-106页 |
| (一) 教师作为倾听者:原因分析 | 第90-96页 |
| (二) 教师作为倾听者:角色溯源 | 第96-104页 |
| (三) 教师作为倾听者:角色转变 | 第104-106页 |
| 二、学生作为倾听者 | 第106-111页 |
| (一) 学生作为倾听者:可能性与必然性 | 第106-107页 |
| (二) 学生作为倾听者的目标:成为会倾听的人 | 第107-110页 |
| (三) 学生作为倾听者:角色转变 | 第110-111页 |
| 三、师生倾听体现的是教学关系发展的逻辑 | 第111-114页 |
| 第五章 课堂教学倾听的现状 | 第114-130页 |
| 一、研究视角选择说明 | 第114-116页 |
| 二、基于倾听水平的考察:五种层次水平 | 第116-125页 |
| (一) 倾听的缺失 | 第116-121页 |
| (二) 选择性倾听 | 第121-123页 |
| (三) 评价性倾听 | 第123-124页 |
| (四) 解释性倾听 | 第124页 |
| (五) 移情性倾听 | 第124-125页 |
| 三、基于倾听主体互动的考察:四种模式 | 第125-127页 |
| 四、基于倾听两维视角的考察:品性与理性情况 | 第127-130页 |
| 第六章 走向“倾听着”的课堂教学 | 第130-167页 |
| 一、“倾听着”的课堂教学:涵义与特点 | 第130-137页 |
| (一) “倾听着”的课堂教学:“静悄悄的革命”愿景的产物 | 第130-131页 |
| (二) “倾听着”的课堂教学:涵义与样态 | 第131-135页 |
| (三) “倾听着”的课堂教学:特点分析 | 第135-137页 |
| 二、“倾听着”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典型诠释 | 第137-141页 |
| (一) 达克沃斯的课堂教学 | 第137-138页 |
| (二) 佐藤学观察并倡导下的课堂教学 | 第138-139页 |
| (三) 瑞吉欧教育模式中的课堂教学 | 第139-141页 |
| 三、“倾听着”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过程 | 第141-154页 |
| (一) 倾听前:倾听意识的萌生 | 第141-144页 |
| (二) 倾听中:倾听技巧、态度情感的参与 | 第144-147页 |
| (三) 倾听后:倾听智慧调控下的回应 | 第147-154页 |
| 四、走向“倾听着”的课堂教学:困难与达成策略 | 第154-167页 |
| (一) 走向“倾听着”的课堂教学:可能的困难 | 第155-161页 |
| (二) 走向“倾听着”的课堂教学:达成策略 | 第161-167页 |
| 附录A | 第167-168页 |
| 附录B | 第168-1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9-178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8-179页 |
| 后记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