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机理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产业协同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1.2.2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1.2.3 研究不足及改进方向 | 第24-25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1.3.1 大型煤炭集团 | 第25页 |
1.3.2 产业协同 | 第25页 |
1.3.3 协同度 | 第25-26页 |
1.3.4 协同效应 | 第2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6-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28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28-29页 |
1.5 主要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2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理论分析 | 第31-56页 |
2.1 煤炭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 第31-39页 |
2.1.1 煤炭产业链及其协同 | 第31-33页 |
2.1.2 分析方法与数据 | 第33-36页 |
2.1.3 煤炭行业的协同演进特征 | 第36-39页 |
2.2 大型煤炭集团多元化发展策略 | 第39-44页 |
2.2.1 多元化发展的产业背景 | 第39-41页 |
2.2.2 相关一体化经营策略 | 第41-43页 |
2.2.3 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策略 | 第43-44页 |
2.3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机会识别 | 第44-50页 |
2.3.1 业务单元间的关联 | 第44-47页 |
2.3.2 协同机会的来源和收益 | 第47-50页 |
2.4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学过程 | 第50-55页 |
2.4.1 产业协同演化机理 | 第51-52页 |
2.4.2 产业协同的序参量 | 第52-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机理模型 | 第56-72页 |
3.1 研究方法和样本 | 第57-58页 |
3.2 机理模型的构建 | 第58-64页 |
3.2.1 开放性编码 | 第58-60页 |
3.2.2 主轴编码 | 第60-61页 |
3.2.3 选择性编码 | 第61页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61-64页 |
3.3 机理模型的阐释 | 第64-70页 |
3.3.1 产业关联的方式 | 第65-66页 |
3.3.2 产业协同的途径 | 第66-68页 |
3.3.3 产业协同的效益 | 第68-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度构建与评价 | 第72-86页 |
4.1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现状 | 第72-76页 |
4.1.1 多元化经营的现状 | 第72-74页 |
4.1.2 产业协同的现状 | 第74-76页 |
4.2 协同度的构建 | 第76-82页 |
4.2.1 已有的定性构建 | 第76-78页 |
4.2.2 本文的定量构建 | 第78-82页 |
4.3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度评价 | 第82-85页 |
4.3.1 协同度评价结果 | 第82-84页 |
4.3.2 协同度的结构分析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5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与协同效益 | 第86-99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87-90页 |
5.1.1 多元化和公司绩效 | 第87-89页 |
5.1.2 多元化、产业协同与公司绩效 | 第89-90页 |
5.2 理论模型和变量 | 第90-93页 |
5.2.1 理论模型 | 第90页 |
5.2.2 公司绩效的测量 | 第90-91页 |
5.2.3 自变量 | 第91-92页 |
5.2.4 控制变量 | 第92-93页 |
5.2.5 样本和数据 | 第93页 |
5.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93-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与协同途径 | 第99-120页 |
6.1 大型煤炭集团协同途径界定与现状 | 第99-105页 |
6.1.1 协同途径的界定 | 第100-101页 |
6.1.2 规模经济的现状 | 第101-102页 |
6.1.3 范围经济的现状 | 第102-105页 |
6.2 协同途径评价模型和变量定义 | 第105-109页 |
6.2.1 模型的设定 | 第106-107页 |
6.2.2 变量定义 | 第107-109页 |
6.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5页 |
6.3.1 规模经济的评价 | 第110-113页 |
6.3.2 范围经济的评价 | 第113-115页 |
6.4 产业协同与协同途径的计量检验 | 第115-118页 |
6.4.1 产业协同与规模经济 | 第116-117页 |
6.4.2 产业协同与范围经济 | 第117-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7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演化系统 | 第120-133页 |
7.1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系统分析 | 第120-122页 |
7.1.1 系统及系统边界 | 第120-121页 |
7.1.2 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121-122页 |
7.2 大型煤炭集团产业协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122-126页 |
7.2.1 产业协同系统模型流图 | 第122页 |
7.2.2 基本方程式构建 | 第122-126页 |
7.3 产业协同系统的仿真分析 | 第126-132页 |
7.3.1 参数的确定 | 第126-128页 |
7.3.2 模型的检验 | 第128-129页 |
7.3.3 仿真模拟分析 | 第129-13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结语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5页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145-146页 |
附录2陕煤化集团产业协同关键事件表 | 第146-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