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1-30页 |
1.3.1 知识管理模式及知识价值链理论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2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3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研究现状 | 第27页 |
1.3.4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28-30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2章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形成及价值增值机理 | 第33-5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39页 |
2.1.1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 | 第33-35页 |
2.1.2 知识价值链的内涵 | 第35页 |
2.1.3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的知识资源分析 | 第35-39页 |
2.2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形成动因及过程分析 | 第39-45页 |
2.2.1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形成动因 | 第39-42页 |
2.2.2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形成过程 | 第42-45页 |
2.3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模型及其特征 | 第45-48页 |
2.3.1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模型 | 第45-46页 |
2.3.2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特征 | 第46-48页 |
2.4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机理 | 第48-58页 |
2.4.1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的内涵 | 第48-52页 |
2.4.2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过程 | 第52-56页 |
2.4.3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 | 第56-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基于知识价值链的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设计 | 第59-78页 |
3.1 知识管理模式总体设计 | 第59-63页 |
3.1.1 知识管理模式设计依据 | 第60-61页 |
3.1.2 知识管理模式框架 | 第61-63页 |
3.2 知识管理螺旋模式 | 第63-66页 |
3.2.1 知识管理螺旋模式基本架构 | 第63-64页 |
3.2.2 知识管理螺旋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64页 |
3.2.3 知识管理螺旋模式的特征 | 第64-65页 |
3.2.4 知识管理螺旋模式的优劣势 | 第65-66页 |
3.2.5 知识管理螺旋模式的运行 | 第66页 |
3.3 知识管理网络模式 | 第66-70页 |
3.3.1 知识管理网络模式基本架构 | 第66-67页 |
3.3.2 知识管理网络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67-68页 |
3.3.3 知识管理网络模式的特征 | 第68-69页 |
3.3.4 知识管理网络模式的优劣势 | 第69页 |
3.3.5 知识管理网络模式的运行 | 第69-70页 |
3.4 知识管理三维模式 | 第70-73页 |
3.4.1 知识管理三维模式基本架构 | 第70页 |
3.4.2 知识管理三维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70-71页 |
3.4.3 知识管理三维模式的特征 | 第71-72页 |
3.4.4 知识管理三维模式的优劣势 | 第72-73页 |
3.4.5 知识管理三维模式的运行 | 第73页 |
3.5 知识管理簇群模式 | 第73-77页 |
3.5.1 知识管理簇群模式基本架构 | 第73-75页 |
3.5.2 知识管理簇群模式的适用条件 | 第75页 |
3.5.3 知识管理簇群模式的特征 | 第75-76页 |
3.5.4 知识管理簇群模式的优劣势 | 第76页 |
3.5.5 知识管理簇群模式的运行 | 第76-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基于知识价值链的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模式选择 | 第78-91页 |
4.1 知识管理模式选择思路及依据 | 第78-81页 |
4.1.1 知识管理模式选择思路 | 第78-79页 |
4.1.2 知识管理模式选择依据 | 第79-81页 |
4.2 知识管理模式选择方法及模型 | 第81-90页 |
4.2.1 知识管理模式选择方法 | 第81-83页 |
4.2.2 知识管理模式选择模型 | 第83-9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运行保障机制 | 第91-102页 |
5.1 知识管理制度驱动机制 | 第91-94页 |
5.1.1 知识积累制度 | 第92页 |
5.1.2 知识共享制度 | 第92-93页 |
5.1.3 知识应用制度 | 第93页 |
5.1.4 知识创新制度 | 第93-94页 |
5.2 组织文化引领机制 | 第94-98页 |
5.2.1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建设 | 第95-96页 |
5.2.2 组织文化的制度层建设 | 第96-97页 |
5.2.3 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建设 | 第97-98页 |
5.3 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 第98-100页 |
5.3.1 物质激励 | 第99页 |
5.3.2 精神激励 | 第99-100页 |
5.4 政策引导支持机制 | 第100-101页 |
5.4.1 政策引导机制 | 第100页 |
5.4.2 政府支持机制 | 第100-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实证分析 | 第102-123页 |
6.1 沈阳机床简介 | 第102-103页 |
6.2 沈阳机床知识价值链及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 第103-107页 |
6.2.1 沈阳机床知识价值链分析 | 第103-104页 |
6.2.2 沈阳机床知识管理现状 | 第104-107页 |
6.3 沈阳机床知识管理模式选择 | 第107-112页 |
6.3.1 沈阳机床知识价值链知识资源匹配性分析 | 第107-110页 |
6.3.2 沈阳机床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能力评价 | 第110-112页 |
6.4 沈阳机床知识管理簇群模式效果综合分析 | 第112-117页 |
6.4.1 财务情况分析 | 第112-113页 |
6.4.2 顾客情况分析 | 第113-114页 |
6.4.3 业务流程情况分析 | 第114-116页 |
6.4.4 员工成长情况分析 | 第116-117页 |
6.5 沈阳机床知识管理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 | 第117-122页 |
6.5.1 企业层面的运行保障机制 | 第117-120页 |
6.5.2 政府层面的运行保障机制 | 第120-12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