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2 相关研究基础 | 第15-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2.1.1 翻转课堂的定义与发展 | 第15-16页 |
2.1.2 SPOC的起源与发展 | 第16-18页 |
2.1.3 SPOC与翻转课堂 | 第18页 |
2.2 几种典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分析 | 第18-22页 |
2.2.1 Gerstein提出的环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19-20页 |
2.2.2 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图 | 第20-21页 |
2.2.3 张金磊等人提出的翻转式教学模式 | 第21页 |
2.2.4 钟晓流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21-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3.1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 第22-23页 |
2.3.2 深度学习理论 | 第23页 |
2.3.3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3.4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页 |
2.3.5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第24-25页 |
3 国内外典型SPOC课程案例分析 | 第25-31页 |
3.1 哈佛大学“版权法”和“美国国家安全”课程 | 第25-26页 |
3.2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 | 第26-27页 |
3.3 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的“电路原理”课程 | 第27-29页 |
3.4 浙江大学“CNSPOC”平台“工程图学”课程 | 第29-31页 |
4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 第31-42页 |
4.1 前期分析 | 第32页 |
4.2 教学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4.3 设计适用于双平台的教学内容体系 | 第33-37页 |
4.3.1 SPOC平台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4.3.2 课程基本信息设计 | 第34-35页 |
4.3.3 知识内容的构建 | 第35-36页 |
4.3.4 交互活动设计 | 第36-37页 |
4.3.5 迁移应用与创新活动设计 | 第37页 |
4.4 学习策略设计的个性化 | 第37-38页 |
4.4.1 学习方式选择个性化 | 第37-38页 |
4.4.2 学习路径选择个性化 | 第38页 |
4.4.3 知识网建立个性化 | 第38页 |
4.4.4 知识的意义建构个性化 | 第38页 |
4.5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 第38-40页 |
4.5.1 SPOC平台的教学活动设计 | 第39-40页 |
4.5.2 翻转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 第40页 |
4.6 设计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40-42页 |
5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开放大学的应用与反思 | 第42-52页 |
5.1 案例设计 | 第42-44页 |
5.1.1 前期准备 | 第42-43页 |
5.1.2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 第43-44页 |
5.2 课程案例成效评估 | 第44-50页 |
5.2.1 对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反馈 | 第45-49页 |
5.2.2 对该模式认可度的调查分析 | 第49-50页 |
5.3 模型与课程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建议 | 第50-5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A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56-59页 |
附录B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访谈提纲(开放大学)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