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隔震桥梁限位及缓冲装置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摩擦摆支座隔震高铁桥梁模型的建立 | 第19-48页 |
2.1 高铁桥梁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力学模型 | 第19-25页 |
2.1.1 弹性空间梁单元 | 第19-20页 |
2.1.2 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 第20-24页 |
2.1.3 桥墩非线性模拟 | 第24-25页 |
2.1.4 钢筋本构 | 第25页 |
2.2 摩擦摆支座力学模型 | 第25-28页 |
2.2.1 单向地震作用下的摩擦摆支座恢复力模型 | 第26-27页 |
2.2.2 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摩擦摆支座恢复力模型 | 第27-28页 |
2.3 弹塑性阻尼器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2.4 缓冲限位装置碰撞力学模型 | 第30-35页 |
2.4.1 线性弹簧法 | 第31页 |
2.4.2 传统Kelvin模型 | 第31-32页 |
2.4.3 Hertz模型 | 第32-33页 |
2.4.4 Hertz-damp模型 | 第33-34页 |
2.4.5 改进Hertz-damp模型 | 第34-35页 |
2.5 高铁隔震桥梁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35-39页 |
2.5.1 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2.5.2 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2.5.3 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 第37-39页 |
2.6 地震波选择 | 第39-47页 |
2.6.1 人工波合成原则 | 第39-41页 |
2.6.2 单向地震波选择 | 第41-43页 |
2.6.3 双向地震波选择 | 第43-4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单向地震波作用下高铁隔震桥梁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48-66页 |
3.1 摩擦摆支座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 第49-55页 |
3.1.1 横桥向桥梁抗震分析 | 第49-52页 |
3.1.2 纵桥向桥梁抗震分析 | 第52-55页 |
3.2 FPS和弹塑性阻尼器共同作用隔震桥梁抗震分析 | 第55-60页 |
3.3 FPS、阻尼器和缓冲装置共同作用时隔震桥梁抗震分析 | 第60-65页 |
3.3.1 横桥向桥梁抗震分析 | 第61-63页 |
3.3.2 纵桥向桥梁抗震分析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单向地震作用下摩擦摆支座隔震高铁桥梁参数分析 | 第66-84页 |
4.1 摩擦摆支座参数分析 | 第66-71页 |
4.1.1 横桥向摩擦摆参数分析 | 第67-69页 |
4.1.2 纵桥向摩擦摆参数分析 | 第69-71页 |
4.2 阻尼器参数分析 | 第71-79页 |
4.2.1 弹性刚度 | 第71-74页 |
4.2.2 屈服力 | 第74-76页 |
4.2.3 塑性刚度 | 第76-79页 |
4.3 缓冲限位参数分析 | 第79-83页 |
4.3.1 横桥向缓冲限位参数分析 | 第79-81页 |
4.3.2 纵桥向缓冲限位参数分析 | 第81-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双向地震作用下高铁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 第84-103页 |
5.1 考虑双向地震波的必要性 | 第84-86页 |
5.2 摩擦摆支座抗震性能分析 | 第86-90页 |
5.3 FPS和阻尼器共同作用时桥梁抗震性能的分析 | 第90-95页 |
5.4 FPS、阻尼器和缓冲限位作用时桥梁抗震性能的分析 | 第95-101页 |
5.4.1 横桥向缓冲限位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 第96-98页 |
5.4.2 纵桥向缓冲限位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 第98-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附录A 三种隔震方案图示 | 第109-111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