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网络欺负的研究 | 第10-13页 |
1.1.1 网络欺负的界定 | 第10页 |
1.1.2 网络欺负发生的普遍性 | 第10-11页 |
1.1.3 网络欺负的特征 | 第11-12页 |
1.1.4 网络欺负中的性别差异 | 第12页 |
1.1.5 网络欺负的参与者 | 第12-13页 |
1.2 人格 | 第13-14页 |
1.3 父母卷入 | 第14-19页 |
1.3.1 父母卷入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3.2 基于环境的划分 | 第15页 |
1.3.3 三维度结构的划分 | 第15页 |
1.3.4 父母卷入的意义 | 第15-19页 |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设计 | 第19-23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4.1 研究被试 | 第20页 |
2.4.2 测量工具 | 第20-21页 |
2.5 测试过程 | 第21页 |
2.6 结果处理 | 第21页 |
2.7 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2.7.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7.2 实践意义 | 第21-23页 |
3 理论基础及理论构想 | 第23-26页 |
3.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3页 |
3.2 攻击行为一般模式 | 第23页 |
3.3 理论构想 | 第23-26页 |
4《初中生父母卷入量表》的编制 | 第26-3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2 量表编制过程 | 第26页 |
4.2.1 访谈 | 第26页 |
4.2.2 专家讨论 | 第26页 |
4.2.3 初中生父母卷入量表的初稿 | 第26页 |
4.3 《初中生父母卷入量表》的预测 | 第26-30页 |
4.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3.2 研究被试 | 第26-27页 |
4.3.3 施测过程 | 第27页 |
4.3.4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4.3.5 问卷质量分析 | 第27-30页 |
4.4 正式量表的形成 | 第30-31页 |
4.5 编制量表的正式施测 | 第31-33页 |
4.5.1 测试目的 | 第31页 |
4.5.2 被试 | 第31页 |
4.5.3 统计工具及方法 | 第31页 |
4.5.4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4.6 讨论 | 第33-35页 |
4.6.1 关于《初中生父母卷入量表》的编制 | 第33-34页 |
4.6.2 初中生父母卷入量表的信度 | 第34页 |
4.6.3 初中生父母卷入量表的效度 | 第34-35页 |
4.7 小结 | 第35-36页 |
5 研究结果 | 第36-51页 |
5.1 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发生率以及性别差异 | 第36页 |
5.2 初中生父母卷入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36-37页 |
5.3 人格特质与网络欺负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5.4 初中生父母卷入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 第38-39页 |
5.5 初中生父母卷入、人格特质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39-51页 |
5.5.1 人格特征在母亲卷入与网络欺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 第39-44页 |
5.5.2 人格特征在父亲卷入与网络欺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 第44-51页 |
6 讨论 | 第51-57页 |
6.1 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基本现状 | 第51-52页 |
6.1.1 初中生网络欺负 | 第51-52页 |
6.1.2 性别对初中生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的影响。 | 第52页 |
6.2 初中生父母卷入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 第52-53页 |
6.3 人格特质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 | 第53-54页 |
6.4 初中生父母卷入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 第54页 |
6.5 初中生人格特质在母亲卷入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54-55页 |
6.6 启示 | 第55-56页 |
6.7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第56-57页 |
7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