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内疚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基于情绪管理和自我惩罚理论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自伤 | 第12-17页 |
1.1.1 自伤概述 | 第12-13页 |
1.1.2 自伤的测量 | 第13-14页 |
1.1.3 自伤的主要功能模型 | 第14-17页 |
1.2 羞耻 | 第17-20页 |
1.2.1 羞耻的界定 | 第17页 |
1.2.2 羞耻的测量 | 第17-19页 |
1.2.3 羞耻的理论 | 第19-20页 |
1.2.4 羞耻与自伤的关系 | 第20页 |
1.3 内疚 | 第20-24页 |
1.3.1 内疚的界定 | 第20-21页 |
1.3.2 内疚的测量 | 第21-22页 |
1.3.3 内疚的理论 | 第22页 |
1.3.4 内疚与自伤的关系 | 第22-24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4-26页 |
2.1 已有研究不足 | 第24页 |
2.2 本研究特色 | 第24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2.3.2 实际意义 | 第25-26页 |
3 研究一羞耻、内疚与青少年自伤的相关研究 | 第26-3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3.3 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 | 第28页 |
3.4 结果 | 第28-31页 |
3.4.1 自伤行为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4.2 自伤水平分布情况 | 第28页 |
3.4.3 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28-31页 |
3.5 讨论 | 第31-33页 |
3.5.1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 | 第31页 |
3.5.2 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第31-32页 |
3.5.3 自伤水平与羞耻感、内疚感三者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3.6 小结 | 第33-34页 |
4 研究二羞耻、内疚与自伤的实验研究 | 第34-44页 |
4.1 预实验 | 第34页 |
4.2 实验一:羞耻与内疚对自伤的启动 | 第34-39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2.2 研究假设 | 第34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4.2.4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4.2.6 结果 | 第37-38页 |
4.2.7 讨论 | 第38-39页 |
4.2.8 小结 | 第39页 |
4.3 实验二:自伤对羞耻和内疚的调节作用 | 第39-44页 |
4.3.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4.3.2 研究假设 | 第39页 |
4.3.3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4.3.4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4.3.5 结果 | 第41-42页 |
4.3.6 讨论 | 第42-43页 |
4.3.7 小结 | 第43-44页 |
5 总讨论 | 第44-4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结论 | 第46页 |
6.1.1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基本情况 | 第46页 |
6.1.2 负性情绪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 | 第46页 |
6.1.3 负性情绪对自伤的启动作用 | 第46页 |
6.1.4 自伤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 | 第4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6.2.1 实验条件的局限与改进 | 第46页 |
6.2.2 被试选择的局限与改进 | 第46-47页 |
6.2.3 实验处理进一步改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8页 |
附录一:青少年日常生活调查问卷 | 第52-55页 |
附录二:知情同意书 | 第55-56页 |
附录三:典型羞耻事件、典型内疚事件 | 第56-57页 |
附录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