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羞耻感与社会价值取向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3-15页
1 文献综述第15-29页
    1.1 羞耻感第15-21页
        1.1.1 羞耻感的定义第15-16页
        1.1.2 羞耻感的分类第16-17页
        1.1.3 羞耻感的测量及诱发范式第17-19页
        1.1.4 羞耻感的相关研究第19-21页
    1.2 社会价值取向第21-25页
        1.2.1 社会价值取向的定义第21-22页
        1.2.2 社会价值取向的测量第22-24页
        1.2.3 社会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第24-25页
    1.3 道德行为第25-29页
        1.3.1 道德行为的定义第25-26页
        1.3.2 道德行为的两极性第26-27页
        1.3.3 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7-29页
2 问题提出第29-32页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9-30页
    2.2 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30页
    2.3 研究意义第30-32页
        2.3.1 理论意义第30页
        2.3.2 实践意义第30-32页
3 研究一:羞耻感与社会价值取向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第32-41页
    3.1 研究目的第32页
    3.2 研究假设第32页
    3.3 研究方法第32-36页
        3.3.1 实验设计第32页
        3.3.2 实验被试第32-33页
        3.3.3 实验材料第33-35页
        3.3.4 实验程序第35-36页
        3.3.5 数据处理第36页
    3.4 研究结果第36-41页
        3.4.1 人口学变量与被试行为选择分析第36-37页
        3.4.2 不同组别被试羞耻情绪体验的差异分析第37页
        3.4.3 不同组别被试在分配方式公平性问题上选择差异分析第37-38页
        3.4.4 不同组别被试在行为公平性上的差异分析第38-39页
        3.4.5 中性情绪条件下的个体在行为公平性上的选择差异第39页
        3.4.6 羞耻情绪条件下的个体在行为公平性上的选择差异第39-40页
        3.4.7 两类个体在不同情绪条件下任务分配方式的选择差异第40-41页
4 研究二:不同情绪影响途径下的羞耻感与社会价值取向对道德的行为的影响第41-49页
    4.1 研究目的第41页
    4.2 研究假设第41-42页
    4.3 研究方法第42-44页
        4.3.1 实验设计第42页
        4.3.2 实验被试第42页
        4.3.3 实验材料第42-43页
        4.3.4 实验程序第43-44页
        4.3.5 数据处理第44页
    4.4 研究结果第44-49页
        4.4.1 人口学变量与被试给出代币数量分析第44-45页
        4.4.2 不同组别被试羞耻情绪体验的差异分析第45-46页
        4.4.3 不同组别被试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第46-47页
        4.4.4 合作任务中两因素交互的简单效应分析第47-49页
5 讨论第49-54页
    5.1 人口学变量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第49页
    5.2 羞耻感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第49-51页
        5.2.1 羞耻感对伪善行为的影响第50页
        5.2.2 羞耻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第50-51页
    5.3 社会价值取向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第51-52页
        5.3.1 社会价值取向对伪善行为的影响第51-52页
        5.3.2 社会价值取向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第52页
    5.4 羞耻感与社会价值取向的交互作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第52-54页
6 结论第54-56页
    6.1 主要结论第54页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录第61-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羞耻、内疚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基于情绪管理和自我惩罚理论
下一篇:自我建构、情绪类型与广告诉求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