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人际好奇问卷的编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引言第14-16页
    1.1 问题提出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第15页
    1.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1 理论意义第15页
        1.3.2 实践意义第15-16页
2.文献综述第16-27页
    2.1 核心概念第16-18页
        2.1.1 好奇心概述第16-17页
        2.1.2 人际好奇的概念第17-18页
    2.2 人际好奇的理论第18-19页
        2.2.1.本能论第18页
        2.2.2.信息缺口理论第18页
        2.2.3.兴趣-剥夺理论第18-19页
        2.2.4.社会比较理论第19页
    2.3 人际好奇的相关研究第19-24页
        2.3.1 人际好奇的影响因素第19-21页
        2.3.2 人际好奇的功能第21-24页
    2.4 人际好奇的结构第24页
    2.5 国外人际好奇的测量方法第24-25页
        2.5.1 人际好奇量表(IPCS)第24-25页
        2.5.2 社会好奇问卷(SCS)第25页
        2.5.3 人际好奇问卷(IPC scales)第25页
    2.6 研究现状与不足第25-27页
3.研究方法及流程第27-30页
    3.1 研究方法第27-28页
        3.1.1 测验编制的理论依据第27-28页
        3.1.2 青少年人际好奇问卷的结构依据第28页
        3.1.3 研究思路第28页
    3.2 研究流程第28-30页
4.研究一 青少年人际好奇问卷的编制第30-47页
    4.1 青少年人际好奇结构的初步构想及初始问卷的编制第30-31页
        4.1.1 研究目的第30页
        4.1.2 研究工具第30页
        4.1.3 研究对象第30页
        4.1.4 研究程序第30页
        4.1.5 研究结果第30-31页
    4.2 初始问卷的修正第31-37页
        4.2.1 研究目的第31页
        4.2.2 研究工具第31页
        4.2.3 研究对象第31页
        4.2.4 施测过程第31-32页
        4.2.5 统计分析第32页
        4.2.6 分析与结果第32-37页
    4.3 正式问卷的编制第37-41页
        4.3.1 研究目的第37页
        4.3.2 研究工具第37页
        4.3.3 研究对象第37页
        4.3.4 施测过程第37-38页
        4.3.5 统计分析第38页
        4.3.6 分析与结果第38-41页
    4.4 青少年人际好奇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41-44页
        4.4.1 研究目的第41页
        4.4.2 研究工具第41页
        4.4.3 研究对象第41页
        4.4.4 施测过程第41页
        4.4.5 统计分析第41页
        4.4.6 分析结果第41-44页
    4.5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第44-47页
        4.5.1 研究目的第44页
        4.5.2 研究工具第44页
        4.5.3 研究对象第44页
        4.5.4 施测过程第44页
        4.5.5 统计分析第44页
        4.5.6 分析结果第44-45页
        4.5.7 效度分析第45-47页
5.研究二 青少年人际好奇特点及相关变量分析第47-50页
    5.1 研究目的第47页
    5.2 研究被试第47页
    5.3 研究工具第47页
    5.4 统计分析第47页
    5.5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5.5.1 青少年人际好奇总体现状分析第47-48页
        5.5.2 青少年人际好奇性别差异比较第48页
        5.5.3 青少年人际好奇年级差异比较第48-49页
        5.5.4 青少年人际好奇生源地差异比较第49-50页
6.讨论第50-55页
    6.1 问卷编制方法分析第50-51页
    6.2 青少年人际好奇的结构第51-52页
    6.3 青少年人际好奇问卷的信效度第52-53页
    6.4 青少年人际好奇特点分析第53-55页
        6.4.1 青少年人际好奇总体现状分析第53-54页
        6.4.2 青少年人际好奇的性别、年纪与生源地差异分析第54-55页
7.结论第55页
8.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附录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父母受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羞耻、内疚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基于情绪管理和自我惩罚理论